新华网青岛4月5日专电
新华社记者徐冰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节日之一,可是近几年,这个清雅深沉、诗意浓郁的节日却变得“火气十足”“俗气四溢”,搞得死者不安生者烦。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清明节?记者近日对清明节祭奠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
“小姐”“伟哥”成祭品 传统道德被扭曲
草长莺飞,芳草萋萋的坟墓前,一杯薄酒、几枝野花,默念着一首悼念的诗——这是著名画家丰子恺画中的清明节。可如今在许多地方,清明节却成了惊扰故去亲人的集体行动。
“现在的清明节,几乎成了合法的‘纵火日’,这让故去的人和活着的人都不得安宁。”记者在胶东地区采访时,一位公安消防部门的负责同志不无偏激地对记者说。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从3月份起,胶东半岛各地的山林火灾时有发生,起火原因基本都与一些群众在山上祭扫亡故的亲人时燃香、烧纸有关。
据民政部门介绍,近几年,在清明祭奠中一些不良文化开始泛滥。在纸扎的冥器中,“别墅”和“奔驰”、“宝马”等祭奠品竟很有市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小姐”“伟哥”和“安全套”等也成了祭奠品。
一位公墓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去年有一人家,在祭奠去世的父亲时,纸扎的汽车、电视机等冥器几乎和原物一样大小,更为可笑的是,他们为父亲扎的四位‘小姐’身上竟写上了某某夜总会的字样。这些人真是不知羞耻,不知道他们是在祭奠还是在侮辱自己的父亲。”
文明殡葬带来文明祭奠
中国海洋大学一位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教师对记者说:“不良社会风气和个别人道德缺失导致了清明节祭奠活动的扭曲,这既不符合现代文明,也是对我国传统祭奠文化的破坏,祭奠活动亟待提倡知荣知耻,摈弃祭奠活动中的不良行为。”
青岛市民政局副局长董玉增认为:“殡葬文明是祭奠文明的根本,以前那种清明节来临‘防、堵、查’的方式让主管部门很被动。青岛市从2004年开始,全面进行新型殡葬改革,特别是山区农村,提倡多村共建一处公墓,全部采用卧碑,不留坟头,平原地区农村全部建设骨灰堂,并要求在环境上与自然和谐。”
青岛市城阳区流亭办事处建设的多村使用的骨灰堂,外观很像周围的标准厂房,院子里专设了烧纸的地方;莱西市的东庄头村,在村边公园临水的地方,有一处公墓和骨灰堂结合在一起的园林,村民每天早晚都来此散步,与故去的亲人朝夕相处。一位村民对民政干部说:“每天都能看到亲人的碑,不用等清明再去山上烧香烧纸了。”
在青岛市崂山区,有40%的农村建立了新型公墓,在这座风景名山中,绿化最好的地方,许多都是农村的公墓。
青岛市民政局介绍,青岛市新型殡葬的推行,其理念就是‘让死者安宁、让生者轻松’,文明殡葬的推行,自然带来了文明祭奠的结果。
祭奠先人贵在心诚
文登市后泊村高桂芝老人去年在弥留之际嘱咐子女不要留下骨灰,今年清明节来临,高桂芝老人的女儿金以芹只在老人的遗像前遥寄自己的哀思。她说:“厚葬厚祭不是真孝,俺妈就不信这个!”
后泊村村书记金志海说:“以前在出殡、‘烧七’、周年忌日时,请客送礼的习俗给村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现在,村民们最多在自家或村边祭奠一下逝去的亲人。晚辈对老人生前尽孝,老人死后不留骨灰不占地,不给子女添麻烦已蔚然成风。”
山东省鲁东大学教授、民俗学家单丕艮对记者说:“传统清明节的内涵十分丰富:古人在这个节气里常去踏青郊游,从事一些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同时,清明节传统的饮食、民俗也很吸引人。它的主基调是轻松和愉悦的,祭奠故去的亲人只是这个节日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挖掘其有益的内涵,将踏青、咬青等活动和饮食有选择地恢复起来,使之重新成为一个清雅、深情、愉悦的节日。”
4月5日,在青岛市海边,家住福州路的孙先生带着妻女,将菊花瓣轻轻撒向大海。这是他们全家在祭奠海葬的亲人。近年来,青岛市海葬渐成风气,目前已有3000多亡故者的骨灰进行了海葬。
孙先生对记者说:“我觉得祭奠故去的老人不必悲悲切切,贵在心诚,如果真的心灵相通,我相信老人也不愿意看到晚辈这样。今天我们祭奠完老人后,还要去参观刚到青岛的‘克利伯’环球赛10艘大帆船。”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或许,我们以这样的心态和方式祭奠故去的亲人,会让他们更加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