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大银行将诞生
存款余额1.48万亿的邮政储蓄银行将在近期挂牌,它将是中国第五大银行。依据来自权威部门的诠释,经过7年争论之后,这一银行的股权归属、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已清晰界定。
□ 本报记者 胡天舒
存款总额逾万亿元的邮政储蓄业务何去何从?这一困扰人们7年之久的难题已有答案。
4月1日,中央汇金公司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确认,邮政储蓄银行很快将挂牌,届时将以金融机构的身份接受央行和银监会的调控和监管,不排除其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能。
此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3月明确指出,银监会正在筹建银行监管四部,专门负责对包括邮政储蓄机构在内的监管工作,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将加快。
中国邮政储蓄的存款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2006年3月底,这一数字已达1.48万亿元,为中国居民存款总额的10%。
市场普遍评价,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意味着中国第五大银行诞生。
七年僵局将解
在长春市热闹的解放大路上的吉林省邮政储汇局内,一位王姓职工仍感到未来有些不确定,“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变化。在这里干了十几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希望能继续做下去。”
事实上,他的疑虑已可以释去。关于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悬疑已经揭开:这个未来的第五大银行将是邮政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
邮政储蓄是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商业银行,还留在邮政集团内?这一难题使邮政储蓄的改革延迟了7年。
1986年我国恢复邮政储蓄业务,1997年,央行提出组建邮储银行的想法,并与发改委先后提出改革方案。直到2005年,由银监会牵头起草的方案才终于获国务院批准。
这个过程之曲折,在于利益平衡的困难:关于邮政储蓄的改革方案,不仅邮政局与央行之间意见经常不一致,就连学术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央汇金公司那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邮政储蓄成立银行很快就要挂牌了,但是要回过头去看,为什么7年前就开始酝酿的邮政储蓄改革直到今天才达成?”
他认为,改革推进难主要难在各方利益不平衡。事实上,邮电分营改革使得邮政系统失去了一块重要的赢利业务,邮政与邮储的分营改革很自然令人担心是否会步邮电改革的后尘,使邮政再度失去一个重要的利益支柱而陷入困难。
“此前电信业务已经拿出去了,剩下的邮政储蓄业务对邮政的利润贡献非常大。”上海银行研究部张吉光博士说,“单纯的邮政业务已经处于亏损的状态,这是邮政储蓄业务从邮政系统剥离出来最难的问题,也是各方博弈的焦点之一。”
张吉光判断,相信目前的储蓄银行成立方案比几年前争论的时候会考虑更周全,顾及到了各方的利益,否则也难以通过。
僵持7年方案终于尘埃落定,银监会的牵头作用不可小觑。刘明康主席公开向全国几十位邮政局长们表态,“绝对不是像当初邮电分家一样的”、“邮政一个子儿都不会减少”、“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表示,组建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使邮政储蓄完全脱离邮政集团公司,更不是让邮政失去已有的收益,新成立的银行是邮政集团全资附属,是邮政办银行,是全资附属的并大账的银行。
刘明康强调,由于是全资附属性质,不会让邮政失去丝毫的控制力。邮政银行强调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坐在董事会里的人就是邮政的人。前述的中央汇金公司人士也明确告诉记者,“汇金公司在未来不会对邮政银行注资”。
据了解,邮政银行的董事会除独立董事以外,三分之二的董事来自邮政体系。不仅如此,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与基层邮政企业的经营关系和利益格局基本维持不变。邮政储蓄银行仍然依托已有的3.7万处邮政网络经营,联体办公。
款如何增值
归属问题已解决,那么,关于这个未来的银行,第二个悬疑同样困难、可能更具长期性:逾万亿元的存款如何增值?
过去,邮储业务的盈利模式是“只存不贷、坐收利差”,这一模式久为被外界诟病。2003年8月1日,央行打破了邮储的“包养”政策,将央行给邮储的高存款利率下调,比老百姓存款的一年期利率还低,邮储当年因此减少了45%左右的收入。
迄今,邮储局仍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职能部门,而非独立法人机构和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其资金运用渠道难以向更宽领域拓展。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一次全国邮政局长参加的会议上公开表示,随着新增储蓄存款快速增加,资金运用难的问题十分紧迫。另外一方面,随着邮储资金运用规模越来越大,邮政储蓄在不具备商业银行基本的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应的一整套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情况下,仅靠国家邮政储汇局一个内设的部门来运作数千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资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问题十分突出。
在上述背景下,2005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在保留利用邮政网络吸储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
那么,将挂牌的邮政储蓄银行是否已有不同于以往的增值路径?
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邮政储蓄的资金要拿到市场上,存款的增量部分由自己解决,如买国债,拆借等,存量部分5年解决,逐渐把资金的运用市场化。
谢平表示,成立邮政银行是政府推进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邮储改革方案目前还没有对外公布,据了解,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后,极可能允许邮政储蓄参与银行间市场债券买卖;办理中资银行、农村信用社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开办农村地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允许邮政储蓄在原有业务基础上,逐步开展基金投资、个人质押贷款、同业拆借、外汇存款、票据、对公结算等业务。
目前,邮储银行诞生前的业务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去年年底,邮储获银监会批准,开展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湖北、陕西、福建三省已经率先开始了试点。
重返农村
邮政储蓄5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农村,其2 / 3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缘于此,今年两会上要求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支持“三农”建设成为人大代表提案中引人关注的一点。
张吉光博士说:“长久以来‘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资金’是外界批评的另外一个焦点,如果方案中对这个问题没有比较详细的规定和制度设计,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
邮政金融从事的是零售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城乡居民。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强调,今年将积极做好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工作,督促邮政储蓄加大资金返回农村的力度,积极引导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拓展上向农村地区倾斜。
目前,由邮政储蓄业务延伸发展出的各种中间业务几乎涵盖了政策允许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全部。但是管理层更希望看到的是,邮储银行成为一家中国本土真正意义上的零售银行。这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邮储银行成立后,服务三农成为邮储银行的历史使命。其市场定位问题又该如何设计呢?。
“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驱使邮政储蓄资金流向‘三农’建设是不现实的,因为资金的趋利动机必然使得它流向获益率高、风险小的地方,毫无疑问它们将流向城市。”
张吉光说。
他认为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就应该对市场定位有一个明确的限制,比如强制规定一部分资金必须投资到农村或者以给予部分优惠政策。
成立邮储银行最大的意义在于让邮政储蓄资金流动起来。名列全国第五的储蓄量,使得巨大的资金必须要找到一个出口才能使之流动起来。如果说小额信贷仅仅是未来邮储银行大规模资金信贷的试点和尝试,那么,如果将邮储银行的信贷方向定位于社区和农村,这样的一个市场是否能让邮储资金完全流动起来?
汇金公司一位人士表示,邮储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应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革综合考虑,“既避免和已有的商业、政策性银行业务重叠,又能够与农信社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为社区和广大农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