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4月6日电 记者杜若原报道:织机轰鸣,车间灯火通明。湖北汉川市的恒胜纺织公司,借助当地政府近来举办的多场农民工招聘会,结束了员工不足的窘况。3月以来,汉川市政府推出的“百企万岗”用工招聘会,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周边县市的农民工就业。 在宜昌市,农村妇女专场就业招聘会吸引1.2万人,5300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1700人现场签约。在武汉市,100场专题招聘会既为企业“解渴”,也向农民工敞开了怀抱。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职业培训后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湖北省委、省政府不仅把农民工培训看作农民的“暖荷包”工程,更期望通过政府培训,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培养成为有技能的劳动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41.64元,比上年增加186.40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0.4%,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
近两年,湖北省以“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为着力点,各级政府通过加大投入成倍放大“阳光工程”效应。两年来,湖北扩大“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共培训农民47.4万人,其中2005年培训农民30.4万人,转移就业29.6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7.6%。同时,湖北各部门和社会对农民的培训也迅速发展,两年来超过200万农民接受了技能培训。
湖北各地政府把农民工培训作为重要工作,农业、财政、劳动、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带着感情为农民工办实事,形成了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氛围,许多地方对农民工做到了“出门有人送、在外有人看、回来有人接”。各地尽可能降低培训门槛,建立了面向所有农民的开放培训模式,只要农民愿意就可以参加培训,并在培训机制上创新,对贫困农民特别是妇女探索实施贷款、垫资培训扶持,为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提供就业和脱贫机会。各地还初步构建了农民工培训、就业、维权“一条龙”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牵手,主动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大培训带动了湖北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2005年,湖北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584.12万人,比上年增加54.12万人。全省涌现出了近百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如“湖北海员”、“湖北厨师”、“潜江缝纫工”等。一批专门培训农民的职业学校深受欢迎,宜昌青华职校等培训机构成为农民提升素质、转移就业的桥梁。经过培训,农民工开始由过去的重、脏、累体力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就业形式由短期工向长期工转变,劳务收入也逐步由低向高转变。据抽样调查,经过技能培训的学员转移就业后,月平均收入720元,不仅比在家务农高出400元左右,还比没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收入高出2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