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
近日,随着以清政府武力收复台湾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在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的播出,在网上关于施琅的争论也火热起来。
正方说:施琅是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功在千古。反方说:民族败类,无耻汉奸!说,施琅自称十七岁即作贼,南明隆武朝时参加了黄道周援助金声的义兵,因为黄道周不听其建议而出逃投靠郑芝龙,后随郑芝龙降清,在镇压广东抗清起义活动中罪恶累累。 因为不得李成栋信任,自感前途无望,后来又投靠郑成功抗清义师,成为郑军的重要将领,但后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酿成父、弟被诛杀的大戾,又再次降清。南明永历帝死二十一年后,施琅灭掉了中国最后一个抗清基地台湾。施琅的一生,没有忠义观念,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反复小人一个,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作为民族英雄?
坦白地说,我一贯并不喜欢很多热播的所谓“历史正剧”,觉得它对历史的篡改比戏说剧危害还大。但是,高举道德的杀威棒,斥施琅为“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却也流于粗糙简单了。历史是复杂的、变幻的,而历史中的人更是矛盾的、多层面的。简单地给之戴上一顶“英雄”的桂冠,将之捧上天;或扣上一顶“汉奸”的大帽子,然后乱棍打死。都是不可取的。
这场争论倒让我想起了“阿纳德的左腿”。阿纳德是美国独立战争初期的名将,曾在与英军作战时左腿受伤,但后来却因名利之争而一怒投降了英军,成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最大的叛徒。可美国人后来还是为他塑了像,纪念他在战争初期的英雄业绩。不过美国人只塑了他为国负伤的左腿!
还有,美国的阿灵顿竖立着一尊著名的青铜塑像:旗帜插在硫磺岛上。描述的是六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冒着炮火,将美国国旗插上硫磺岛主峰山顶的场景。塑像完美地表现了将士们经过浴血苦战、夺取胜利那一光辉时刻的气氛,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与英勇阳刚之气的感染力,一向被认为是纪念二战的经典。中间拿着旗杆的那个士兵则被树立为英雄典型,但这位老兄后来出了不少丑闻,可美国人也没把这个士兵的塑像换一张脸。
我个人以为,这应该是对待历史人物、特别是复杂、矛盾人物时可资借鉴的态度。功过两分。我们要纪念的是:这个历史人物在这个历史时刻,于国于民有利的英雄行为。纪念此时此刻他们的勇气、他们的贡献、他们的牺牲。我们相信,这个行为是人类精神的闪耀,有助于教育后人,提升人性。这个历史人物在其他的历史时期做过什么,并不能抹杀他们在此时此刻的英雄行为。好比大汉奸汪精卫,他年少时刺杀清摄政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行为,还是值得钦佩的。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忘掉他在抗战时是一个大汉奸。
我的观点很简单:收复台湾的施琅,及上《恭陈台湾弃留疏》使台湾开府的施琅,和阿纳德的左腿一样,还是值得敬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