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参与管理支农和涉农投资的部门多达十六七个
政府支农投资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投资和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投入等。 除此之外,近年来,有关部门还安排其它专项投资,支持农村公路、电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体系等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政府支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渠道多、效率差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管理部门多,统筹协调难。从中央政府来看,目前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防汛抗旱办等10个部门,如果加上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安排涉农专项投资的部门,则有十六七个之多。在各部门内部,又分别有多个司局负责分配和管理支农投资。
中央政府支农投资多头分配管理格局,也相应地影响和规定着地方各级政府支农投资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据审计署组织的对全国50个县支农资金的专项审计,目前政府支农投资除发展改革委下达投资计划,资金通过财政部门拨付外,很多行业主管部门也按条条层层下拨投资到县级对口部门。这种管理格局是历史形成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
除了“资”出多门外,由于“条条”管理,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办法上各自为政,造成了一些地方在项目申报和管理上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按上级部门要求“投其所好”,甚至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方争取资金、多部门审批管理。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监管难度大。
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宝贵的支农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政府为农民办事的钱成了部门养人钱,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今年起,国家将编制年度政府支农投资指南,加强统筹和协调
在农业及农村的发展中,资金短缺历来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怎样用好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农投资尤显重要。从中央到地方,对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呼声和要求日趋强烈。在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县(市)进行整合政府支农投资试点。此举标志着整合支农投资已经破题。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应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投资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气和各类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研究在中央一级建立相关涉农部门支农投资的信息沟通制度。为从源头上防止资金分散和交叉重复问题,从2006年起,发展改革委将编制年度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指导地方从前期工作开始就加强统筹和协调。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提出,从长远看,整合支农投资要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要合理界定政府支农投资范围,改革政府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适当归并各类政府支农投资,创新支农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