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推出春季好书评鉴,文学、社科、经管、艺术、历史等分类18本好书入选 这个春天的好书不只是这18本,不过我们的阅读可以从这些好书开始。
如期推出2006年春季好书评鉴特刊,只因为读书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本季的好书频繁推出,让人应接不暇。好书美丽如斯,让人夜读到天明。勾沉比较,权衡利弊,选择如下好书与你们分享:文学书方面,张洁、木心、安妮宝贝、陈希我、刘亮程等都有新作推出,值得一览风华,我们选择了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下册和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给予重点推荐。对于余华《兄弟》下册的批评声不绝如缕,有论者评价“查无此兄,查无此弟”,但不妨碍他的新书大卖。由木心老师所引发的陈丹青与朱伟的博客PK是前一阵的文化热点,找来原书《哥伦比亚的倒影》翻翻,也许将饶有趣味。
历史传记
书方面,厚重的《乔伊斯传》让人回忆起旧日阅读文学的日子,诺奖得主塞弗尔特的传记《世界美如斯》则用他自己生命经验中的人与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确“美丽如斯”。万科老板王石的传记《道路与梦想》,既是个人的成功史,也是企业的成长汇报。旧版《毛泽东传》本季推出全新译本引来又一轮阅读风潮,今年正值毛泽东去世30周年,这看上去是偶然,似也暗含必然。
社科书方面,《20世纪思想史》让人见证一个外国记者18年写就20世纪思想历史的雄心。《康章合论》中规中矩,属典型的优秀作品,《私人生活的变革》和《街头文化》则小有心机,选取了不一样的书写角度和论述程式,表现了今天人们阅读社科书的新范式。
艺术书方面,绘本《阁楼上的光》给人带来智趣。而经管书方面,《搜》提示了一种改变经济与文化的“搜索文化”的来临,而《麦卡锡传奇》则带领我们进入商战和市场经济的今天。与此相关,《魔鬼经济学》述说了经济学的千奇百怪,谢林《冲突的战略》解释了经济博弈与选择理论。倒是国内学者孙立平勇猛与理性兼具,《博弈》一书切入时下改革讨论的腹地,大气而又不乏新意。
春天不是读书天,春天有太多的情绪需要宣泄,春天有太多的慵懒需要舒缓,春天有太多的美景需要检阅。春日懒,读书迟,好书美如斯。愿做守书奴,还是散书童子,各位自便。
春季好书名单
文学
《生死疲劳》
《我的丁一之旅》
《兄弟》(下)
《哥伦比亚的倒影》
历史传记
《世界美如斯》
《毛泽东传》
《康章合论》
《乔伊斯传》
《道路与梦想》
经济管理
《搜》
《魔鬼经济学》
《冲突的战略》
《麦肯锡传奇》
《博弈》
社科/艺术
《街头文化》
《20世纪思想史》
《私人生活的变革》
《阁楼上的光》
莫言《生死疲劳》
流畅叙述带来的缺憾
《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版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定价:39.00元
在动物的独白中,你难道感觉不出人的倾诉与呐喊?西门牛的犟折射出蓝脸的倔,西门狗和蓝解放一样蛊惑于庞春苗的气味与爱情。假如小说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你还非得依靠“蓝脸心里想:……”来识别人物心理分析,那么,我劝你还是不要看《生死疲劳》吧。你的心脏肯定受不了那排山倒海的鼓点。———黄昱宁(书评人)
2006年,莫言如期推出《生死疲劳》,一方面证明他依旧宝刀不老,43天之内敲出了46万字的长篇小说,他信心百倍地掌握着小说叙述的“个人密码”;另一方面,他将题材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并在高密东北乡土地史的时间上延伸了历史的脚注,1950年1月1日到上世纪末的恩怨历史,即使不具有神圣感,也能获得庸俗大众的热评。
更为重要的是,“六道轮回”的概念被先期性地植入小说体内,它使得驴、牛、猪、狗、猴、人的新颖讲述渠道变得如此通畅,小说如大水一般冲决了莫言企图叙述的农村经验、人性历练、土地革命以及生死轮回。
作为一部有巨大文学野心的作品,《生死疲劳》藉由叙述狂欢带来了文字的狂欢和阅读的狂欢,它延伸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优秀作家莫言的文学命脉,它是莫言推崇的“伟大的中国小说”的实验作品,也因为其实验性引起巨大争议。
在他奇异的想像力和旺盛的创造精神上增加了新的畅销色彩,从《檀香刑》到《四十一炮》,莫言一直以来卓有成效。但就本书而言,他所表现的欢乐和苦难,历史与吊诡并没有超越此前的成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同时似乎也证明,在中国,老作家的历久弥新依旧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
指向内心的痛苦思索
《我的丁一之旅》
作者:史铁生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
定价:27.00元
他的思考是艰苦的,他的写作是自由的。作为散文,他的写作是完美的;作为小说,却并不好读。我暗自揣度,究竟有多少人有足够的耐心来读完这部长篇?并且领悟他的思恋?尽管如此,对一个将全部生命投入写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我们无疑应当抱持最大程度的尊敬———至少,这样的写作对于写作者个人是有意义的。———西丁(书评人)
到现在为止,史铁生的新小说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反响,这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主流思潮的变迁。在史铁生的整个写作历程中,《我的丁一之旅》显示出强烈的异类色彩:在主题上选择性与爱情,显示出史铁生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在叙事上把主人公分成“我”、“丁一”、“史铁生”三者,显示出不屈从于阅读市场的姿态。在爱情小说泛滥的时代,史铁生对性与爱情既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同时也表达出深深的怀疑。
在他悠长的文字中,对爱的想像和由爱产生的伤害带来同样的震撼。对于读者来说,史铁生对爱的犹疑不仅真实,更因为他深入灵魂而呈现出痛苦的本色。
陈村曾经预言《我的丁一之旅》将引起一场大讨论,因为它深深思考了“性与爱情”的主题。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样的讨论有可能发生。事实上,史铁生的新小说已经完全小众化了。这不仅仅因为公众对思索爱情可能不再感兴趣,更因为史铁生对灵魂的思考显示出更多的个人色彩。在《我的丁一之旅》中,史铁生的语言始终是指向内心的,它们不推动故事的发展,而是随着史铁生的思想随处停留,这种玄思的风格最终将更大多数的读者拒之门外。可以想像,这样的结果出自史铁生本人的选择,对于一部指向作者内心最深处的小说而言,读者没有位置。
余华《兄弟》(下)
荒诞却真实的社会切面
《兄弟》(下)
作者:余华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
定价:32.00元
余华当然可以辩解说,这是为了描写“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兄弟〉后记》)而采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稍有品位的读者都能读出,这是一场语言的狂欢,是一种不加任何节制的宣泄的快感。最不幸的是,《下部》中,余华不仅没能描写出一个“浮躁纵欲”的时代,反而以他自己的半部作品,成为一个浮躁纵欲的时代的证据。———黄绍坚(书评人)
1966年到2006年,这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四十年,这四十年被融入了余华的《兄弟》,而《兄弟》则是我们对余华十年的等待。十年我们等来了余华的改变,这种改变赫然而集中地体现在了五十余万字的《兄弟》中,无论我们接受与否。
从李光头的出场,《兄弟》就显示了他的不同,那个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余华开始了他的蜕变。文革时期的压抑,禁欲,当下的沉沦,浮躁在余华荒诞的叙述中直直地向我们逼来,在余华细节甚至有些重复的语言中刻下了时代的烙印。“正面强攻”这是余华对自己改变的描述,也是《兄弟》中他力图完成的一种叙事。
尽管我们对《兄弟》有很多的不满,因为它离我们的期待还有那么一些距离,但余华“正面强攻”的尝试以及他对当下的关注,却值得让我们捧起《兄弟》。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社会,要用文学表现它太过艰难。《兄弟》下却用两个兄弟的经历,让我们领略到了当下社会的某一个切面,它看似荒诞却其实真实。我依然不满于《兄弟》的叙述节奏,人物塑造,但我还是能从《兄弟》中读到余华对现实的关注。我固执地相信,对现实有关注的他,会让我们在《兄弟》之后看到更好的关注当下的作品。因为,现实比小说更伟大。
赛弗尔特《世界美如斯》
在不美好的时代歌唱
《世界美如斯》
作者:(捷)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
版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1月
定价:42.00元
这本书表面看来很散,但只要细细读起来,我们就能够从中整理出一条暗线,从这条暗线中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赛弗尔特本人,以及捷克文学发展的大致轨迹。我希望在看待赛弗尔的时候,能够至少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这样才不会对作家做出不公平的事情。———高兴(书评人)
《世界美如斯》肯定不是最杰出的世界文学作品,赛弗尔特可能也不算是最优秀的诗人,不过这并不影响《世界美如斯》在中国知识界引起重大反响。早在20多年前赛弗尔特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李欧梵就曾经把诗人与巴金相比:不仅仅因为两位作家置身于类似的社会背景,也不仅仅因为两个人在各自国家的文坛有着类似的象征地位,更重要的,《世界美如斯》和巴金的《随想录》显示出了某种相通的精神气质。相对而言,《随想录》直白本色,直接指向时代的需求,《世界美如斯》则含蓄婉转,但在多年之后却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
泰格、托曼、霍拉……赛弗尔特记录下捷克文坛灿烂的群星。虽然这些名字对于中国的知识界来说还很陌生,但读者却能毫无障碍的接纳这些作家,因为他们的气质和经历,在我们看来如此亲切……
《世界美如斯》有着类似《往事与随想》和《人·岁月·生活》的沉郁风格与坚定情怀,让回忆录这种文体再次展现出活力。赛弗尔特舒缓的笔调不但指向当下,更指向人的精神深处,这是由作者的诗人本性所决定的。虽然《世界美如斯》是一本大书,赛弗尔特没有写下的文字却似乎更多,也正因为如此,《世界美如斯》留给读者巨大的思考空间,并引起中国读者的深深共鸣。赛弗尔特在一个不美好的时代致力于对美的歌唱,让人感受到天真与美好的力量,对于当代的读者而言,这样的作品无疑能带来对美的更多信心。
特里尔《毛泽东传》
毛泽东的油画像
《毛泽东传》
作者:(美)特里尔
译者:胡为雄郑玉臣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定价:55.00元
新版人物和历史场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加具体,并引导读者关注历史的纵深,仔细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将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融为一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佚名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直是海外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主要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记述毛泽东的一生,其文笔优美,叙事生动,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传记,同时兼有史学著作的严谨和国外学者作为“局外人”所特有的旁观者的视角。
因为这些原因,本书展示出的毛泽东形像显得更为客观,并打破了同类著作中将毛泽东僵化和脸谱化的局限,更清晰地勾勒出了毛泽东的政治沉浮和他从一名农家子弟到数十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所经历的坎坷道路。
在另一方面,《毛泽东传》也显示出它所固有的缺陷。由于身处不同的文化,罗斯·特里尔并没有将毛泽东思想和性格的形成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做深刻的分析和考量,在一些历史事件的处理和交代上稍显粗糙,其史料运用也有不足。在总体上,并没有突破海外汉学“隔靴搔痒”的痼疾。尽管如此,它无损于本书成为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对于毛泽东这样一个改变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的人来说,任何角度和方式的研究都难免留下缺陷。因为他对中国影响之深远,一直让中国公众对他抱有强烈兴趣和复杂感情,并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国当代史尤其是毛泽东研究一直是海外汉学的热点,历经数十年之后依然如故。这一方面可以印证这一领域国内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证明,历史的复杂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
动荡时代的倒影
《哥伦比亚的倒影》
作者:木心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1日
定价:22.00元
《哥伦比亚的倒影》以哲人的睿智,心怀古今,目及八荒,对人类文明之朝云暮雨作了一番独白。有评论谓《哥》文达到了“伟大的境界”,恐怕正是基于其以娴熟的文学技巧具体而微地勾勒了数百年文明之浮沉的缘故吧。深不可测的哲学命题以朴实到底的大白话说出,作者的心思自然也于经意不经意中透出。———姜云生(书评人)
因为陈丹青的介入,所以有关木心的争论,似乎已经成为一道屏风。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木心引进中国台湾不久后,接受《中国时报》采访时,便说出他对畅销书的看法:“值得省视的是,畅销书标示着那个畅销范围的文化水准,一般都着眼于谁写了畅销书,其实问题不在作者而在读者。”所以这些看似沸沸扬扬的问题,其实都只是茶杯里的风波而已!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而且就像本书《带根的流浪人》这一篇所写的,他对昆德拉的描述:“天空海阔,志足神旺,旧阅历得到了新印证,主体客体间的明视距离伸缩自若,层次的深化导发向度的扩展。”从放逐与流亡,一路辨证到尼采重提“轮回观念”时滤去了宗教幻想,在文学家身上发生的亲和力,可见木心所向往的精神世界。他要透过文字,来遣余生之悲怀。
木心目睹了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国内战争和共和国成立,又亲历了肃反、大跃进、左倾和文革;他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既坚守着中国文人的理想世界,又契合着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西方人文精神;他不断地被摧毁,又不断地在建构。年近花甲之年后,在这个不断动荡的社会当中,他选择了旅居纽约。二十几年来,他除了坚持自己的绘画创作外,还完成了十几部小说、散文和诗集。如今我们只看到他的一部散文集,就骤下即兴判断,未免显得有点太小家子气了。
汪荣祖《康章合论》
中西文化二人行
《康章合论》
作者:汪荣祖
版本:新星出版社2006年2月
定价:15.00元
史学名家汪荣祖,国内读者已经相当熟悉,不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内地还未曾引进出版。此书篇幅不大,以思想更替时代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和章炳麟为核心。康章二人对思想界影响深远。汪荣祖不以考证为能事,而从思想的角度再现历史,颇具识见。———佚名
此书篇幅不大,以思想更替时代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和章炳麟为核心。康章二人对思想界影响深远。汪荣祖不以考证为能事,而从思想的角度再现历史,颇具识见。
历史阅读是当下的主潮之一,但近现代史在这波潮流中却似乎缺席了。人们往往以为对近处的事情已经耳熟能详,可以盖棺论定,但汪荣祖这本20年前的旧作却提醒人们,在这个领域,需要重新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
这本《康章合论》叙说百多年前现代思想发轫时期两位大思想家的行状,却一反坊间对康有为和章太炎的评价,而是在时代的背景中对两位思想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并梳理二人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在这本篇幅不大的史书中,汪荣祖认定康章二人虽然思想理路完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却都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变革之心。而从当代的角度来看,尽管康章思想曾经势如水火,二人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最终却呈现出一种殊途同归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如此,汪荣祖才得以把两位决然不同的思想家放在一起讨论。
《康章合论》不仅仅关乎康有为、章太炎二人,作者在重估两位思想家价值的同时,更企图鸟瞰清末民初时代的思想变迁———这段时期的思潮对当代中国影响巨大。汪荣祖这本小书篇幅不大,没有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但从他线条式的描写,读者依然可以感到现代思潮源流处激荡的历史。
王笛《街头文化》
打破精英版“大众文化”
《街头文化》
作者:王笛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定价:33.80元
王笛在书中大量引用成都竹枝词以及傅崇矩的《成都通览》,还原出老成都街头的繁华景象,“青羊宫里仲春时,赶会人多密似蚁。”“货积如山色色宜”,小商小贩、民间艺人、江湖游民、茶馆袍哥……都呼吸在这密集的街头上,使得街头本身拥有民俗文化的怀旧感,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街头,在王笛的历史研究的棋盘上是一条奇特的“楚河汉界”,它一直在历史各种合力的对峙中,那些宏观的潮流是怎样影响这个“公共空间”的?城市民众怎样使用这个空间?———王雯(书评人)
成都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有两点,一是吃,二是街头文化。当然,我眼中的成都“街头文化”很具体,随处可见的茶馆和茶馆里打麻将的人、满大街的“串串香”和闲适的人群等。这本关注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的书很对我的阅读取向,虽然它研究的是1870-1930年间的成都。
街头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这个城市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的载体,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仔细观察城市街头,我们可以把这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区别开来。街头,也是社会底层的主要活动区域,介入他们的生活,我们就能以微观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城市,了解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与地方政治的关系。
下层民众是城市的主要占据者,他们是街头最抢眼的人群,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成都“街头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成都也是“精英”的理想场所,很多退休官员、富贾商人等都愿意生活在这个城市,因为这里有闲适的生活氛围和独特的街头文化。
当然,这是一本关注下层民众历史的书,尤其注重打破那种被“精英”描绘出来的“大众文化”,力求“让资料自己说话”,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尘埃,让我们看到下层民众是如何一步步丧失自己的公共空间,而又是如何以自己“弱者的武器”为命运抗争的。
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
让回忆如潮水一般
《阁楼上的光》
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2月
定价:25元
我读《阁楼上的光》时,有一种童年和现实的闪回。我沉浸在希尔弗斯坦的妙笔下,偶尔抬起头看看天,总觉得我的皮相在读《阁楼上的光》,而童年的我也扒在书上和我一起读,那是我的灵魂吧。或者说,《阁楼上的光》里有每一个人的灵魂,翻看《阁楼上的光》是追寻逝去的时光,也是觅魂记。总有那么一页,现在的我和童年的我在纸上相遇。———柳已青(书评人)
沈昌文沈公说他自己是“阁楼里的单身汉”,我当时对他给自己的这个称谓很是好奇,后来知道,他是对谢尔的《阁楼上的光》痴迷。
《阁楼上的光》和别的图画书不一样,没有艳丽的色彩,唯美的画面和华丽的装帧;而是简洁的文字、素雅装帧以及大片的空白。但这就是童年,它勾起了我这个怀旧的年轻人,回忆如潮水般,啊———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睡觉,每次妈妈偷偷进来关灯,我都会喊:“打开灯,我怕黑”。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谢尔先生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一只蝙蝠宝宝吓得大喊大叫:”请你打开黑暗,我害怕这里的光线’“(蝙蝠宝宝)。晕!这种超思维的妙想让我一次次重复着《小强历险记》里的著名台词:天啊,天啊,天啊天啊天啊!
不仅仅是好玩有趣,谢尔先生带给我们的还有思考。
“我要把昨天我做的梦,拿到冰箱里冷冻。到遥远的一天,我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我就把这个可爱的美梦,拿出来解冻,然后把它煮沸,坐下来,温暖我冰冷的双足。”(冷冻的梦)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要告诉你,谢尔先生是个艺术天才,但他从没学过画画。他的作品中文版还有其他三本,分别是《爱心树》、《失落的一角》和《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听我的,你一定别错过。
专题撰文/书评编辑部
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