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晶)随着上海的新道路新建筑越来越多,上海的地名正遭遇“起名难”的尴尬。记者昨天从市地名办获悉,本市正在筹建地名储备库,届时市民也可随时为城市道路起名,地名库中已被“征用”的、正待“入伍”的、以前老城区拆建后“退役”的地名还将分门别类供公众查询。 目前地名库总体框架已在搭建当中,并力争明年春节前后投入运行。
地名不仅仅指道路名称,还包括居住区、建筑物、轨道交通站点、公园、湖泊、桥等13大类。路名既要能显示城市文化特色,又要好听易记,还要考虑到合理性、上海方言的读法等。以前上海的地名是由专家讨论决定,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断有新路、新区、新建筑涌现,即使是地名专家,也遭遇瓶颈,起名的速度跟不上规划建设的速度。
据悉,筹建中的地名库将在网上设立一个平台,面向全社会征集路名,市民们若是“突发灵感”,就可以将自己起名的创意提交到平台上,经专家考证符合起名要求且是没有用过的“原创品”,就会被录入储备库,等待有需求的部门来选用。目前,本市已有一个同名查询库,几乎包含了全市所有的名称,但仅供有起名需要的建筑物、园区开发方等内部查询,以杜绝重名现象。“这些开发企业对起名也很有热情,但经常出现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等不合适的名字。”市地名办有关人士表示,建立长久的地名储备库,引导企业来储备库中选名字,可以利用全社会的群智群策,让上海的路名更有新意更亲民。
此外,储备库还像个“路名字典”一样,向公众开放查询。并设有专门的“档案资料库”来存取一些旧城区拆迁后消失了的路名,如以前老南市区的“硝皮弄”、“公义码头街”等,都很有老城厢特点,如果新建道路适合,也可以选用这些老路名让它焕发“第二春”。
新闻背景
路名从省市荟萃到人名花草
上海的老城厢通常是按道路使用功能、户名起的名,叫久了就成为路名。比如原南市区的“硝皮弄”,说明这条路以前都是做硝皮加工生意的。
道路路名上,启用最多的是我国各省市名称,南北向道路是省名,如西藏路、陕西路等;东西向道路是城市名,如南京路、福州路等。分布在上海东南西北不同片区的道路,还采取与全国地理方位相对应的取名方法,如东北部的杨浦区就有鞍山路、锦西路,西南部的徐汇区则有桂林路、钦州路等,既好记又大气。
近年来上海的地名开始出现不少新意,且符合地域特色: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就以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牛顿、华佗、居里、李时珍都“榜上有名”;而临港新城,在听取了市民的意见后,首次采用了美丽的花草景观命名,茉莉路、铃兰路等,念起来也能唇齿生香。
(记者刘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