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复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面临写字搂里白领高薪与回乡“卖鸡蛋”的抉择,最终回到了农村。毕业至今,他的创新和努力使公司的员工数增加了1.5倍,解决了当地30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让员工的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8000~9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0~16000元,年轻的顾澄勇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
实习生曹开虎
到农村去的复旦毕业生
2002年夏天,23岁的顾澄勇结束了在复旦大学的4年计算机学习生涯。与同学们大都选择进入高级写字楼进行计算机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不同,顾澄勇做出了一个在当时让班上50多名同学惊讶的决定:到农村去卖鸡蛋。
顾澄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的父母在1997年建立了上海汇绿蛋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蛋鸡生产、蛋品生产和禽蛋加工与销售。顾澄勇做出的这个决定正是打算跟随父母去经营这个公司。所不同的是,顾澄勇有新的想法:让公司的产品实现信息化。
当顾澄勇把这个想法告诉同学和父母时,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当时我的很多同学苦口婆心地劝慰我找个‘体面’点的工作。我父亲的态度是不反对也不支持,尊重我的选择,而母亲则是强烈地反对。”顾澄勇回忆当年的情景时,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不过现在母亲已经不再骂我大学白读了,因为我把公司带得还不赖。”顾澄勇说。
4年来,上海汇绿蛋品有限公司由200人变成500人,解决了当地30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员工人数增加了1.5倍。员工人均年收入由8000~9000元增加到15000~16000元。目前公司拥有大专以上员工10人,中专以上有40多人,而在4年前,公司98%的员工都是农民,只有两三名中专生。
另一种“专业对口”
其实,顾澄勇决定去农村“卖鸡蛋”并非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顾澄勇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父亲时代那种传统落后的农业模式进行全面改进。但是,矛盾重重的顾澄勇同时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只给自己三年时间,如果在农产品行业做不出一番全新的改变,就掉头继续从事老本行。
事实上,早在毕业之前,顾澄勇就利用闲暇时间帮助父亲顾明强打理蛋品公司。据顾澄勇介绍,在上海小有名气的“阿强”鸡蛋的名字可以追溯到1999年,他说,那个时候作为一名大二学生的他就已经参与到了“阿强”鸡蛋的策划中。
经过两个多月的潜心研究和向同学请教,顾澄勇成功开发出了“阿强”鸡蛋的“网上查询系统”,这在上海所有的农产品中尚属首家。
遭遇禽流感曾欲退却
2005年一场不期而至的禽流感让今天的顾澄勇仍心有余悸,那一年也是顾澄勇给自己开创新局面期限的最后一年。
顾澄勇说:“那段时间,市场上几乎闻鸡色变,鸡的销量几乎瘫痪,鸡蛋的销量也骤然下降,蛋价跌入冰点。禽流感事发之初,很多市民都不敢买鸡蛋,宾馆、企业等大客户也大量减少了进货量,原先零库存的场子里突然出现了大量库存。”
“鸡蛋积压不仅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还让公司的生产上遭遇了麻烦。大量的库存鸡蛋占用了平时正常流转的蛋筐,导致很多新产出来的鸡蛋无处可放。”顾澄勇说。在那段到处都充满恐惧的时间里,顾澄勇茫然若失,他说:“那简直是一次世界的性的灾难。就像一条漆黑而泥泞的小路,你无法看到尽头,你甚至不知道在那条不知通往何处的路上终究会发生什么。”
在近乎绝望的时候,他曾想到要逃避,但他同时又坚信这场灾难总会过去。“约摸半个月以后,尽管国内的禽流感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除,市场方面却已经出现了转机。有两家五星级宾馆主动找到我要求订购鸡蛋。”顾澄勇说。
禽流感事件让顾澄勇成熟了许多,也让他明白品牌的力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农产品公司。事实上,在禽流感暴发之前,顾澄勇已经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只是这次更坚定了他的追求。
鸡蛋也走品牌之路
“以前卖鸡蛋都是论斤卖,我要改变成按个卖,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顾澄勇说,“如果鸡蛋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那鸡蛋就永远只是一枚鸡蛋,想要做大做强很难。”
“农产品要打出自己的品牌与其它产品一样,在质量和包装上都要重视。”顾澄勇意识到。半年后,公司生产的鸡蛋几乎都印上了“阿强”字样。
顾澄勇说:“汇绿公司今后的目标是每年开发出两个新品种,3~5年内对鸡蛋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液蛋,甚至是蛋黄与蛋清分离的新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