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一部由农民工撰写的20万字的小说集《清白》,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书中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他们的呼声、愿望以及他们与命运的抗争。 这本书语言朴实,情节曲折,感情真挚,切中时弊,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不少读者对此表示惊叹:既惊叹于书中故事的真实质朴,又惊叹书的作者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化、在外打工18年的农民。
他叫雷谏声,今年39岁,是衡阳市首位出书的农民。
写作源于贫困与眼泪
中等身材,发不盖顶,戴着近视眼镜的雷谏生,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1967年3月,雷谏声出生在祁东县河洲镇定山村,5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幺。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雷谏声自幼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经常写日记。母亲是文盲,她总是用眼泪和沉默来抵抗外来的欺侮。雷谏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次母亲流泪,他总是偷偷用笔记下来,然后念给母亲听。就这样,他慢慢地学会了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也渐渐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初中毕业后,因家贫,雷谏声不能继续读书。他坚持每天写日记,记下当天的所见所闻。有一次,正是“双抢”大忙季节,他见村民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劳作,突发写作念头,便偷偷从田里溜回家写农民种田的艰辛。父亲教训他:“农民只能靠劳动吃饭,你却一天到晚写个不停,写东西能当饭吃吗?”“我将来就靠写东西吃饭。”
雷谏声天天写写画画。他悄悄将自己写的文章从镇邮局寄了出去。经过漫长的等待,稿子还是退了回来。面对这一切,母亲一直默默无语,因为只有母亲才真正了解他。这是雷谏声一直痴迷写作,不言放弃,苦苦追寻的动力。
写作进行不下去了,他只好踏上南下打工的路。
18年尝尽人生冷暖
1987年春节过后,雷谏声来到广州一建筑工地当小工。因他天天看书,不到三个月,老板“请”他回家了。
雷谏声决定自己做老板,他向银行和亲戚借了一万余元,买来了加工设备生产月饼。由于错估了形势,积压的两吨月饼一夜之间成了猪饲料,一下亏了2万元。
食品加工厂1991年春宣告破产,雷谏声有家不能归,过起了有上顿没下顿的躲债生活。有一次,母亲半夜摸黑赶来,他误把母亲当成讨债的,半天不敢作声。母亲急得大喊他的名字,饿了一天的他才知道是母亲,母子相见,相拥而泣。他安慰母亲说,自己向报社投稿了,报社很快会有稿费来,只要坚持写下去,将来靠写文章可以赚饭吃。
雷谏声试图用写作来解决自己的生计,但寄出去的作品许多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在生活的重压下,他只有再度外出打工。
18年间,他先后换过几十个工种,做过勤杂工,当过小包头、做过摩的司机,还做过鞋匠……一路走得步履蹒跚,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但这些经历成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资本”。
上法院追讨工钱
1999年,雷谏声的命运仿佛出现了转机。他到广州日报乡村俱乐部挖水沟,一些工友串通着偷工减料。雷谏声良心过不去,他向老板说出了实情。该部的主任见他诚实,留下他打杂。
雷谏声在自述中写道:只因“苦难”二字渗透到了我的细胞和血液,万事不如意,才一心为文,歪打正着。在社会“大学”里自修了一门课程,一门如何把生活搬进小说的课程……回想自己打工的艰难,雷谏声感触良多,但他面对挫折从不低头,表现出农民工特有的血性、刚毅和倔犟。
那是2003年11月19日,雷谏声被青岛一工厂招去做技术工。找到这份工作,他特别珍惜,因为前六次进厂每次干不了几个月就被“炒”。他随时提醒自己:工厂里不需要写小说的人。雷谏声以为做好工作,老板就会满意,可万万没想到,辞退令在2004年9月5日还是送到了他的手里。面对无缘无故的辞退令,雷谏声没有说什么。可是,在财务结账时,对方竟然还克扣了他的全部薪水!回家的路费没有了,怎么办?律师告诉他:“工厂违约可以告他。”雷谏声向支持和同情他的两个农民工借了1060元钱向法院起诉。法院裁定厂方无条件付钱,可是,直到2005年春节后,法院强制执行,雷谏声才拿到钱。
从1988年至今,雷谏声在外地过了12个除夕夜。最难忘的是2005年在青岛过春节。晚上,他用身上仅有的25元找了一间客房。旅社老板一家正围着桌子吃年饭,桌上的饺子升腾出浓浓的热气和香味。饥肠辘辘的雷谏声才想起今天是年三十。身无分文的他硬着头皮向老板讨了几个饺子,要了碗小米,蹲在炉边熬了点稀饭,独自一人度过了2005年除夕。
用笔为农民工说话
真正让雷谏声萌发文学创作的热情,是他在广东江门做“摩的”的时候。在那里说普通话,广东人不爱听,一天到晚拉不上几个客;后学会广东话,有的同行又排挤,那里没有他落脚的地方。没办法,只好改为白天睡觉晚上工作。
惨淡维持生计的雷谏声,卖掉摩托车回了一趟老家,在家里看完了贾平凹的几部长篇小说。他从此成了贾平凹的忠实读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文学作品只有贴近生活、切中时弊,才能引起共鸣,自己应该多写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东西!
雷谏声又来到了青岛打工,认识了来自青岛、福建、江苏的农民工袁建泽、兰君和张永刚。他们无意中发现雷谏声一叠厚厚的手稿后,一口气读完了其中的《讨工钱》等篇,百感交集:想不到,在这里看到了农民工的真实生活,你是我们的知音。他们对雷谏声说:写下去,多为我们鼓与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作品终于遇到了心中期待已久的“伯乐”———北京《体现文库》编辑杨智杰。看完书稿,杨智杰立即同意交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然而,好事难顺人意,得付8500元出版经费,而雷谏声实在拿不出钱。无奈之下,他找到了初中班主任雷永宏老师。雷老师听完汇报后,拿出了身边仅有的2000元,一些农民工也慷慨解囊,给他凑齐6500元余款。书终于出来了,名叫《清白》,寓意雷谏声为人处世都是清清白白。
雷谏声至今没有结婚,家中的房子还是爷爷留下来的祖屋。“如果没有这18年的生活,就没有《清白》这本书面世。”他说,“在不幸和艰难中写作,我无怨无悔。”
从农民工到作家,雷谏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他说:“只要心不死,我将永远写下去。”他将一边打工,一边以最底层农民工的生活为素材,创作出系列农民工的新形象。雷谏声说,下一部新作《山横》已经动笔,预计一年后可与读者见面。作者:成新平 雅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