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1、要大力实施“素质升级”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性工作。要立足当前,以浅显易懂的思想理论、前沿性的种养新技术和劳务维权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有奖知识竞赛和实用技能现场竞比等形式,强化学习培训工作,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素质。 要着眼长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校布局,采取财政拨付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的办法,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抓好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创办职业高中、农民夜校等形式,抓好农村继续教育,不断打造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农民群体。
2、要大力实施“富民增收”工程。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县份,必须把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千方百计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农业稳收。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不断扩大绿色、无公害食品作物面积和生产规模;继续实施“主辅换位”,积极兴建各类专业饲养小区,发展专业村屯、养殖大户,推动畜牧养殖规模发展。二是工业增收。要转换思维方式,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工兴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此不断推动产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还要依托市场,因地制宜地根据农民的生产经营愿望,选准项目,灵活发展户办工业,走一家一户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以小见大,小中见大,实现全面“开花”。三是劳务创收。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搞好劳务输出、发展劳务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便捷途径。要以职业技术学校为阵地,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资源,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搞好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全面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要不断加大组织引导力度,做到就地兼业转移与离土异地转移相结合,向小城镇转移与向大中城市转移相结合,向国内转移与向国外转移相结合,逐步把劳务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3、要大力实施“便民利民”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要调动干部大下基层,广泛征集群众意见,选择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去解决。要坚持对上争取政策与挖掘自身潜力相结合,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要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搞扶贫开发,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解决入学难、就医难问题。要创新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对存在子女不赡养老人、封建迷信、赌博等不文明问题的农户,要通过免予享受村级公益事业上的待遇和不予承包机动地、资源等措施加以制约;对能够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的农户,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引导农村社会生活按照乡风文明的方向不断提升档次。
4、要大力实施“组织保障”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要针对一些村缺少好的带头人,班子战斗力较差,带领农民致富增收本领不强,干群矛盾突出等问题,打破城乡界限,选拔一批实际工作能力突出、熟悉和热爱农村工作的城乡机关干部集中下派到村级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以此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加快能力素质更新,不断提高村级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坚持能人标准,大力发展能人入党,力争在进步青年和种养加各业能人中发展“百名党员、千名入党积极分子”,保证村级党组织有充足的血液源泉,有效解决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事业发展后继乏人问题。要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吸纳人才,一方面以待遇留人,通过给政治待遇,相应把编制纳入财政和代交养老保险等形式,为工作业绩突出的现职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另一方面以真情感人,通过组织邀请和亲友联系,面向全社会选聘热心农村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适当给予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激励和引导他们关心关注农村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真正通过“两条腿”走路,聚拢八方能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为绥棱县委书记)(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