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李安 各自表述
3月6日,第78届奥斯卡奖揭晓,李安凭借 《断背山》
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在此之前,李安已经将金狮奖、金球奖、国家影评人协会、美国导演工会和伦敦影评人协会等多项大奖揽入怀中。李安一路走过,惊起的喧哗早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电影艺术领域,李安获奖的第一时间内,他的出生地台湾各路政坛人物纷纷发去贺信,陈水扁、吕秀莲对其表达最高祝贺,称其为“台湾之光”,连战则纠正陈水扁表达方面的“政治不正确”,称其为“中国之光”,而马英九则称其为“亚洲之光”。 三组不同的政治人物,“三光政策”明显的不同,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政治心态:陈水扁“台独”的本土意识强烈,借李安来凝聚本土意识;连战中国情结深厚,念兹在兹,大中国的观念须臾不敢忘怀;最初以“一个统一的中国”为“终极目标”的马英九被陈水扁逼退到“独立也可以是台湾人民的选项”这条道上,刚刚惹得一身骚气,所以他轻易不敢去碰“中国还是台湾”这个敏感话题,干脆以“亚洲之光”来就地打滚。
这样就有了同一个李安,不同的表述。说他是“台湾之光”没错,李安生在台湾,在台湾艺术大学完成大学学业,然后才去美国继续深造;说他是“中国之光”更妥,李安祖籍江西,而且台湾实为中国之一部分,李安的华人血统和DNA不用检验都是“证据确在,铁证如山”;说他是“亚洲之光”也很有道理,李安确实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亚洲人。之所以有这样三顶大小不一的帽子要戴到同一个李安的头上,是因为送帽子的人有不同的情怀和胸襟。
李安与陈水扁都出生于台南,李安与陈水扁都是所谓代表台南人“出头天”的人物,阿扁借此做文章于公于私可以“双美”。有趣味的是,身在美国却也知台湾政治况味的李安却深恐为家乡的政坛污水所沾湿衣裳。在陈水扁因“废统”言论获罪美国的时候,阿扁曾对外形容台湾与美国之间是“超越情爱,摒除偏见”的关系,想用 《断背山》
里两个牛仔的深情款款来说明台北与华府之间微妙而又难舍难分的政治恋爱,殊不知台北与华府虽然曾经在一起艰辛放羊过,华盛顿也多次让李登辉、阿扁过境美国,使得李登辉、阿扁偶尔也能与华府大小官员一起会面,共话“政治断背山”,追念旧情,叙说新痛,但台湾与美国终究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很难报以理解的,而且,美国也有与中国正式的政治“婚姻关系”。所以阿扁的言论让马英九一头雾水,质疑他“到底看没看过
《断背山》 ?”而当记者问到阿扁用 《断背山》
喻台美关系时,李安也表现出很不满的语气,说那些“总统”、“政客”就不要再说了。显然,说过“人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的李安不乐意他的那座纯真美好的神山被阿扁所污染。
阿扁与李安其实都是台南一中的校友,在阿扁喜欢拉上其他人一起为他的身体“搓背”时,他的母校台南一中却显出一番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台南一中的校史馆里,李安的资料堪称校友之冠,而陈水扁却只有几张照片和一本书。显然,母校也不太愿意为这个“杰出校友”推背。
据台湾“新闻局长”郑文灿说,台湾行政当局将参照当年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规格来奖励李安,不过李安婉谢了。当初,与李登辉、陈水扁同称为“台湾之子”的李远哲,用自己的学术光环为民进党背书,却最终年华老去,也光环散尽。
在政治人物眼里,李安是“台湾之光”、“中国之光”和“亚洲之光”,在整个华人眼里,又是“华夏之光”。很多人都牢牢地记着他在获奖后宣称“I'm proud
to be a Chinese,I’m not an American
actually”,记着他用中文说“谢谢”的情形,持美国绿卡的李安上上下下都获得了政治的、民族的解读,李安的“艺术之光”唤来了各种自豪感,而不管 《断背山》
从编剧到制片、从演员到内容都打着“made in American”的标记。
《断背山》
没有表现这个中华族落的生活(这绝对不是挑剔,也无损于该片的艺术质感),却变成引发民族自豪感的源泉,而且这种民族自豪感无意间也化成了一种民族生产力,真是李安收获的“意外之喜”。
他信的危机是亚洲职业政治家的危机
如果反对派不成功抵制的话,4月2日,解散后的泰国下议院将重新进行选举,几乎没有什么意外会发生,他信将再次当选总理,继续他的任期。两个月以来,泰国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一浪高过一浪,走在队伍最前端的,是他信曾经的商业伙伴和最积极的支持者、泰国媒体大亨林明达。这场自从推翻军政统治1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导火线是1月下旬他信家族将其名下的泰国最大的电信及媒体集团近50%的股份卖给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和本国的一些投资者,他信家族一夕之间赚取了近19亿美元的巨额利润。由此,很多人指责他信滥用职权和腐败,在出售资产时涉嫌内部交易和逃税,而本来,他信出售家族产业正是为了撇清批评者对他身跨政商两道身份的质疑。
他信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任的总理,也是凭借他手创的泰爱泰党实现单独执政的总理,几乎终结了泰国长期以来经济停滞不前、政府连连更迭的局面。在从政之前,他信就是泰国最富有的人,1994年,他一步入政坛,就担任外交部长之职,但是不久,因为不愿放弃大公司的职务而与泰国宪法相悖,他信辞去了外长职务。在财富和权势的选择间,那时候的他信还是个“职业商人”。后来,自认人生最大的理想在为泰国人民而“牺牲”,他信把自己名下的产业转移到了家族其他成员身上,轻装也轻易地实现了自己的治国大梦,变成了一个“职业政治家”。
他信在经济上使泰国提前两年还清了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3亿美元的债务,在为政风格上倾向于维护下层农民的利益。他还率领4万民众创造过集体跳健身操的世界纪录,为加快泰国首都新机场的建设,身为总理,他走进建设工地的厨房,亲自为工人炒菜,1月16日,他还参与了
《后台秀:总理》 的“真人秀”活动。在很多方面,他信开创了泰国政坛的新风,但是,“为富”也“好仁”的他信却无可避免地遭遇这次他从政以来最大的危机。
他信的危机其实是某些亚洲职业政治家的危机。在亚洲多个国家,如菲律宾,现任总统阿罗约乃是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的女儿,而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是前总理李光耀之子,同时,这次与他信家族交易的淡马锡公司,正是李显龙之妻何晶的公司。亚洲职业政治家的豪门出身,无疑帮助了他们迅速地晋身政治权力核心,李光耀曾说:“如果李显龙不是我的儿子,他早就当总理了。”但是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新加坡“开国之父”这种既撇清自己又吹捧儿子是天才的话。亚洲国家在政治转型过程中,父辈的政治权威或家族的经济权威的力量施加是显而易见的,老百姓也有接受这种权威沿袭的心理基础,但是,一旦这种权威沿袭由于某些事件遭到挑战的时候,其反弹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亚洲国家的人民不仅是尊重权威沿袭的力量的,同时却也是喜欢道德推断的。在稳定的权威统治中,他们表现出极大的依顺之心,但是一旦权威统治有瑕疵,就会产生各种政治联想。他信家族在这次股份交易中并没有明显的违法行为,然而,谁又能相信,如果没有他信,刚刚以每股0.0025美元的价格购进的股份,短短的几天就能以1.28美元的价格售出呢?
他信的“职业商人”和“职业政治家”没有办法分清,这也是很多政治人物的身份悖论。国际上很多媒体都说他信管理泰国就像一个CEO在管理他的企业,他信的这种管理风格也确实有助于他进行国家管理,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绝对不会像公司的员工那样,只要你使他们的荷包鼓胀,就不问你这个老板是不是个道德清教徒。
韩寒 话糙理不糙
3月,年轻的韩寒与大他8岁的老徐(徐静蕾)暧暧昧昧地闹出了“姐弟恋”,有人说老徐是在与韩寒“调情”,老徐不予正面澄清,只说他们之间要说有情的话,那调的也是“友情”。正在忙于赛车也忙于录制唱片的韩寒同样是故意保持低调,拒谈绯闻,卖关子说“到3月底,我肯定会回应这段绯闻,到时候所有人都会知道事情的真相”。不回应绯闻,是坐等炒作继续升温发酵,到时好与新专辑一起推出。
没时间回应绯闻,却有时间与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骂战”。文学这几年寒冷到彻骨,有人认为是文化热掩盖了它的光芒,实际上“文化”也寂寞得很,虽然连企业都“文化”了,文化学者还可以走入企业这块刀枪不入的领地,事实上正是文化寂寞到要依附经济权贵的田地。这年代,文学已经不再关涉“国计民生”,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不像“文革”后那几年,如饥似渴到可以用精神食粮来填充物质食粮的空缺。文学落落寡欢,鲜有人临幸,是自然的。
韩寒却是这个冰冷的年头火星四冒的烘烤机,去年就轻松地将200万稿费收入囊中。人们喜欢用资历和年龄来衡量人,但是韩寒的“富贵逼人”,容不得你小觑,不用“加冕”,韩寒已成为“80后”的代言人。对于这顶冠冕,偏偏有习惯“亲手”给别人戴帽子的白烨不服气,他信誓旦旦地评价道:“从文化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而已”,“‘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他们“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白烨批评家此言甫出,韩寒即迅速应战,大言“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这话让酷爱用美丽词汇、文质彬彬的白烨听到,一下子就让他那处女的耳朵失去了贞操,要韩寒去接受“道德法则的自审和公审”。韩寒不仅不自省,反而申明:“我通篇文章里没骂您一个字。‘屁’是骂文坛的,您别自作多情,以为您就是文坛。(此处隐去××字,引者注)‘我操’是我在操,和你没关系。‘牛逼’并不是牛的逼,不相信您不知道。至于‘马桶’,我觉得马桶很无辜。难道所谓进了文坛的人都不用马桶?也是,排泄物都写出来了,自然不用马桶。”(
《有些人,话糙理不糙;有些人,话不糙人糙》
)韩寒“牛逼”逼得白烨批评家望风而逃,面对这样不是文学语言的语言扫荡,他连动用法律武器来维权的勇气都丧失殆尽了。
小小年纪的韩寒拳打老前辈,确实是话糙理不糙。去年,“天才作家蔡小飞自杀”事件热闹非凡,不甘冷清的白烨在接受采访时言之凿凿地说在“蔡小飞”自杀之前就知道有这个人,他还出版过两本书,获过一次奖。最后,白烨以一个“80后”权威的口气,将“蔡小飞”安排在“80后第二梯队”就座。不久,真相大白,“蔡小飞”实无其人,“自杀事件”只是一出“网络行为艺术”。而2003年,既是文学评论家也是出版策划人的白烨,为了给自己策划的书、贝拉小说
《911生死婚礼》
造势,不仅与王干、张颐武等人发表文章,把贝拉歌颂成无可替代的爱情小说家,并且像浙江某企业声称克林顿要为其产品代言一样(事实上根本就没这回事),“策划”出美国公司将花百万美元购买该书电影版权、而且将由
《泰坦尼克号》 的导演来执导的“经典营销案例”。那次,加入鼓吹贝拉的小说“走向了世界”的,还有诸多“学术权威”。
经济学家是离钱很近的人,所以经常挨骂;文学批评家本来是离钱很远的人,但是“老前辈”变成了“捞钱辈”。
经济学家有其他的生财之道,文学批评家的生财之道是走出文坛,走向市场,老前辈为老不尊,也难怪韩寒会为幼不敬了。 (责任编辑:刘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