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似肉团的不明软物,它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不是动物但手感和肉一样,外表呈黄褐色。王老汉重新挖开埋“太岁”的土坑。 “怪物”经过清洗后变得柔软起来,用手摸感觉滑黏而有弹性。王新全摄
被“太岁头上不敢动土”俗语“震”住的胶南农民王老汉,清明没过安生
专家认为,是否是“太岁”需经过进一步考证俗语说“太岁头上不敢动土”,可胶南农民王老汉不仅在“太岁”头上动了土,还把“太岁”给挖了出来。这一下子不打紧,琢磨这件事情之后,被“吓坏了”的王老汉趁昨天清明给“太岁”烧了些纸钱。
而有关专家则认为,王老汉挖出的是否是“太岁”,需要取证后才能做进一步的考证。
事件过程
施工挖土疑现“太岁”
今年60岁的王老汉是胶南泊里镇孙家庄人。最近他在胶南一家预制构件厂干活。
4月2日下午6时30分,王老汉所在的施工队在施工中正往机器上装料,突然,王老汉从石屑粉中挖出一怪物:直径30厘米左右的一个圆肉球,颜色黄中泛点褐色,隐约有3厘米方圆的发黑部分,好像是它的头部,会蠕动。
王老汉和工友们都没见过这怪物,这会是什么东西呢?后来大伙讨论一致认定:这极可能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太岁”。
诚惶诚恐祭祀“太岁”
听到工友们的纷纷议论,王老汉慌了神:“人们常说太岁头上不敢动土,我可好,竟然把太岁给挖出来了,怎么办?”
“老皇历说今年太岁‘坐西北’”考虑再三,王老汉在房子的西北角,用预制板给挖出的太岁搭了一个小简易房,把“太岁”埋上了。
记者昨日获悉此事后,请朋友到现场查看,希望王老汉重新挖出“太岁”一睹其貌。王老汉在“请”出“太岁”前,先买点纸钱祭拜了一番。
从现场挖出的物体外观查看,这块似肉团的不明软物,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不是动物但手感和肉一样,外表呈黄褐色。这个“怪物”经过清洗后变得柔软起来,用手摸感觉滑黏而有弹性。在拍完照片后,王老汉还是忘不了把它恭请到搭建的小屋子里埋上。
专家分析
是否“太岁”需要考证
我市一位对中医药方面有研究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太岁这个词,在农村一直是源远流长的,一直有“太岁”这一说,所以一旦土里挖出个肉乎乎一团的东西,老百姓都认为是“太岁”。
去年一位市民曾在李村集上花钱买了个假“太岁”。后发现其实是“油漆”。这个“油漆”就是日常粉刷的油漆放在桶里后,和水凝固在一起的有机染物。其外表软绵绵酷似“太岁”,但将其剖开却发现,里面的组织无规律,呈油漆状态,软硬不一。
这位专家称,“太岁”是一种水生菌,在山区和湖泊滋生得快,一般漂浮在水面上,形状呈蘑菇状,质地均匀是个生命体,直径在30厘米左右,颜色和“油漆”一样为黄褐色,古时候把它当作一种中草药,25公斤到40公斤不等。但这位专家称,由于没有看到实物,无法就此为什么东西下结论,究竟是否是“太岁”需取得样品后进一步考证。记者陈小宁实习生马坤
相关资料
什么是太岁
据中国一些辞书的解释,太岁是古代民间对木星的一个别称,木星它每12年要围绕太阳转一圈,它每一年有一个位置,地下相对应的就有一个太岁出现。民间传说盖房子兴土木的时候门不能正对着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岁就会动怒。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说法。
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据现代微生物专家们解释,俗称太岁的东西是一种介于真菌生物的粘细菌生物,他生命力极强,生活于土壤之中,是一种罕见的大型粘细菌体。
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太岁也被称为“视肉”、“聚肉”、“肉芝”。都带个肉字,说明可以食用。“视肉”最早是作为古代帝王生前喜欢食用的物品出现在古帝陵前的。具有“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的特点,也就是说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长,具有自生自长的能力。至于吃了以后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说法,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确有记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所以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
近年来各地时有“太岁”被发现。有关专家认为,多次出现这种疑似“太岁”的肉团,本身就证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传说中的神明。
最出名的“太岁”,是1992年8月22日,陕西周至县农民吴凤莲和儿子杜战盟到渭河边上去打捞因山洪暴发而冲入河中的浮柴时发现的一个。(据央视《走近科学》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