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表象:政府打假,商家纷纷拉闸 内因:假冒伪劣,信誉急剧缺失 深究:内地崛起,价格优势不再
文/记者 冯霖 周敏
现场目击:“一街两制”成“一街两景” 游人寥寥九成商铺拉闸
曾经“一街两制”的“中英街”变成了“一街两景”,“购物天堂”的商家竟然纷纷关门闭户!昨天上午,本报记者接到市民报料后,立即赶到深圳沙头角,看到一片耐人寻味的情景。
街道左边深圳侧,放眼望去,是连串紧闭的卷闸门。粗粗一算,九成以上的店铺停止了营业。开门的寥寥数家也打出了“清货”、“甩卖”的招贴。街口一家商铺门前贴出大红纸,上面写着“大甩卖”、“最后一天清货”;另一家卖数码产品和金银首饰的商店,打出招牌“MP3、数码产品……等30元起价”。
街道右边的港方商铺则绝大多数都在开门营业,街内两三个旅游团都集中在香港方一侧的店铺。
深圳侧周老板的店铺还在营业,却根本没有客人进来。周老板告诉记者,从3月31日起,街内深圳侧的商铺就已经陆续关门了,主要是因为没什么生意。香港侧的一位老板娘说,“他们卖的都是假货,当然要关门了”。
这么多铺子同时关门,仍在营业的,生意会不会火起来?“我们都是做熟客,没什么变化。”老板娘回答。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从上个月开始,“中英街”开始整顿,前来观光的游客只是逛逛,很少买东西,生意就越来越冷清了。从上月底商家就开始陆续关门,到昨天,九成的铺子都停止营业了。
据了解,深圳盐田区近日成立了治理“中英街”商业诈骗的联合行动小组,近段时间正在对“中英街”进行整治。3日31日,行动小组对“中英街”两家商铺进行了突击检查,暂扣部分涉嫌违法经营的商铺的产品。
记者在进入中英街的关口,的确看见了一张桌子,后面坐着三个人,都佩戴了执法证,分别是城管局、旅游局和质监局的执法人员。桌子旁边的扩音器里反复播放通知,提醒游客购物要谨慎,街内有假冒伪劣产品,如果上当受骗,请尽快投诉。据介绍,公安部门也参与了联合执法。
据统计,近两日“中英街”的入街人数不到200人,上个星期平均每天也只有1000多人。 图:一位游客在中英街界碑前留影。内地游客还是“忍不住”要到中英街去看看,但已经不是为了买东西了。信誉的缺失和大环境的变化,使得中英街的商铺销售额急剧下滑。吴铠峰摄 图:十几二十年前,深圳中英街以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商品价格优势,吸引了大批商家和游客前来“淘金”,成为内地人心目中的“购物天堂”,风光一时无两。图片提供/fotoe.com
政府答疑:价格优势不再,停业难免 部分假货假店,仍要规范
昨天下午,深圳市盐田区政府举行了新闻通气会,该区综治办副主任赵世宽通报了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问题。
问:“中英街”深圳侧商铺为何大批停业?
答:我们已经注意到一些商户已经停业了,这其中有几方面的原因。这几天正逢中国清明节,一部分商家可能是回家扫墓了;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就是越来越多的商家感觉到中英街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深圳市区的华强北和东门商业圈所出售的货物也大多价廉物美。
问:商户关门是否因为整治所致?
答:政府部门的整治不是要商户关门,而是要求商户依法经营,诚实守信。
今年1月份以来,先后有多位游客投诉称,他们在中英街旅游观光购买东西时被骗,中英街内一些门店经营者或者与不法导游相互勾结合演“双簧”,或者随意夸大商品性能以次充好,或者直接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或者高额标价“低价”出售,以补缴关税为由带客出关索取高额手续费。有的甚至采取扣押游客证件、限制人身自由、胁迫恐吓等违法手段强迫游客购买商品。有的游客被骗得身无分文,有的被吓得胆战心惊。一些商家欺诈游客的相关信息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渠道都有登载,这些现象影响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形象,损害了盐田区的声誉,也给“中英街”抹了黑。
今年“3·15”前后,市民抽样调查中,中英街被评为消费环境最差的地方。
为此,盐田区加强了中英街规范管理。盐田区工商、旅游、公安、房屋租赁、海关缉私部门加强对进出人员和车辆检查监管,全面打击“水客”走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天共检查旅游团队62个,1500多人次,抓获“黑导”5名,均已作行政拘留,查获滞留中英街内没有效证件的8人,查扣涉嫌假冒帝舵、劳力士等名牌手表、皮具一批,假冒名牌服装300多件,假冒DV带300多盒,整治超范围经营药品近200件1100多盒。
问:九成以上商铺关门,政府下一步有何打算?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商铺关门还是营业,政府部门无法干涉。政府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为经营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为广大市民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一个放心、满意的旅游消费环境。
追根溯源:“购物天堂”到“购物陷阱” 信誉丧失难复昔日的辉煌
导致“中英街”衰落的重要原因是商业信誉的丧失。如今的“中英街”已经从“购物天堂”沦为“购物陷阱”。活跃在“中英街”的大批“野马”旅行社(指无证经营、冒用其它旅行社名称的旅行社)冒用正规旅行社的名义,到处散发旅游小传单,诱骗来深圳的外地客人参加他们的所谓深圳一日游、中英街购物游、珠海中山一日游等,导游再乘机与商家串通起来坑害客人。根据深圳市消委会的资料,“中英街”购物欺诈的投诉,每周都有10多宗。
其中数码产品的欺诈现象最为严重。最常见的欺诈手段就是用低价吸引消费者购买,在消费者付了钱之后,店主又谎称机器制式不合,不能在大陆使用,要求消费者另外加钱换购另外一部机器。如果消费者不从,他们还会以武力相威胁。
2005年7月28日,安徽天长的张小姐和杨小姐报名参加旅行社,每人交20元钱去中英街观光。导游极力怂恿二人在中英街一商家购买一款价值800元的摄像机。在购买了摄像机和200元的录像带之后,导游告诉她们,这是一款老式摄像机,必须购买价值2000元的解码器配套才能使用。商家随即向她们推荐一款价值3000元的摄像机,二人只好加钱换货。换货后,二人又得知要带回这一款摄像机必须交纳一倍多的关税,而两人根本就没带这么多钱。
2004年国庆节期间,湖北游客张腾与妻子来深作新婚旅游,在沙头角“中英街”遭到了以导游为首的带黑社会性质的诈骗团伙的纠缠,该团伙以假劳力士为诱饵,敲诈张腾夫妻8500元。事后,张腾夫妻满腔愤怒向沙头角工商所投诉,经过有关部门长达一周的工作,才将8500元被敲诈款全数追回。
由于商业欺诈调查取证非常困难,长期以来,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整治,但一直成效不大。
深层解读:从市场经济到港澳自由行 内地发展“促使”中英街衰落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西南沿海一隅,与香港新界毗邻,街长约250米,宽约4米。街面中线依次竖立8块界碑,刻立于1898年的“光绪24年中英地界第×号”,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一侧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管辖,一侧为广东省深圳市管理,至今仍是“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两地居民和海内外人士约定俗成地把这条街称为“中英街”。
“中英街”的兴旺是从1979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内地商品经济还不发达,“中英街”凭借着“一街两制”的独特优势,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全国闻名的“购物天堂”。保税一条街的商品与当时国内市场的巨大差价和琳琅满目的黄金饰品时尚百货,吸引了成千上万到深圳旅游的人,涌向这个“特区中的特区”。250米的小街上,高峰时每天进街购物人数接近10万人。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街”深圳方只有商业门店五六间,到90年代初已经发展到90多间,年销售额最高达6亿元以上,仅1988年的销售额就高达15.68亿元。
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参观沙头角,誉其为“天下第一镇”、“世界所无,中国唯一”。
据“中英街”的老店主回忆,当时在街内经营黄金首饰,根本来不及清点货款,接过来就往柜台下面一扔,晚上打烊后,用笤帚簸箕往外扫。一位当年曾到过“中英街”“血拼”的黄先生回忆,当年在街内买东西有限额,就把绒衣绒裤一件件套在身上。
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内商品的日益丰富,中英街的商贸业经历了由极盛到逐渐衰落的过程,尤其是1998年以后,中英街的贸易量明显下降。
如今的“中英街”早已没有昔日辉煌。随着香港回归、CEPA实施、港澳自由行,港货遍地可见。“中英街”的“一街两制”已经毫无优势,目前真正由香港人经营的商铺只有6家。
去年,由于经营状况不佳,工商银行关闭了街内最后一家营业网点。
今天,从内地来到深圳的游客,还是忍不住要到“中英街”去看看,但已经不是为了买东西了。“中英街那些年实在太出名了,无论怎样都要去看看”,一位内地游客告诉记者。
定位之争:能否崛起再做“购物天堂”?有人提议建“粤港旅游特区”
2004年,“中英街”入选“深圳八景”。如何保住这块名牌,是深圳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2005年“中英街”深圳一侧完成修整,街景重新改造,粉饰一新的骑楼重现了岭南风貌,与港方一侧破旧的砖房,形成鲜明对比。
硬件建设已经完成,软件如何提升?“购物天堂”的优势一去不返,如何寻找新的核心内涵?
盐田区政协委员、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曾在政协提案中建议,区分深圳侧和香港侧商家的经营范围。港方商铺可升级为时尚、高档商品一条街,主要经营时尚、药品、电子类产品,突出“洋味”,以吸引内地游客;而深方商铺则主要经营旅游文化产品,甚至可以从内地网罗手工艺品制作者到中英街开展经营,突出“土味”,以吸引香港游客。
盐田区政协委员、深圳沙头角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古玲也提出了重新规划中英街商贸格局的议案。她认为,中英街在国内久负盛名,但现在的商业格局却跟其盛名十分不符。中英街应该提高经营档次,改变现在一味经营中低档商品的格局,升级为经营高档、知名产品。
盐田区综治办副主任赵世宽则表示,政府目前无意对“中英街”的功能走向做宏观调控,要保持其原有风貌,继续成为商铺诚信经营、消费者放心购物的“天堂”。
另一种看法认为,“中英街”既然已经不是“购物天堂”,就应该重新定位。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规划师在一份论文中提出,定位问题是困境中的“中英街”最重要的问题。“中英街”可以定位为“主题性文化旅游区”,建设“粤港旅游特区”。
(晓航/编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