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万华集团而言,2006年的春天,与往年的春天有所不同,一系列“动作”足以拨动世界MDI产业的敏感神经。
1月19日,“烟台万华年产16万吨MDI制造技术”在北京顺利通过专家鉴定;3月27日,该公司在宁波大榭开发区新建的年产16万吨MDI装置正式投产,装置产能、产品质量均达到设计要求……
这一切,让人们近距离见证了万华自主创新的铿锵步伐。 而擎起这耀眼光环的,是该公司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庞大的人才队伍,完善的科研平台,雄厚的研发投入,以及游刃有余的引智机制,一同凝聚成万华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这个过程说明,唯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才能赢得更多主动,才能为烟台科技注入‘创新基因’。”市科技局局长许前东如此评价。
由此,万华成为烟台自主创新的旗舰,更是烟台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的成功范例。“十五”以来,我市注重发挥区域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坚持“需求导向、市场运作、政策支持、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创新体系,并使之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力支撑。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处,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3处,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8万人,与市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项目1500多个。科技创新体系之树可谓枝繁叶茂,五年来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820项科技成果,正是发轫于此。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更是发挥高科技产业聚集效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创新体系的‘排头兵’。”市科技局副局长孟庆国告诉记者,我市一直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科技管理部门还对全市科技创新机构进行规划,突出优势和特色,依托重点企业集团和大院大所,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起一批“重量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全市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大都建立了研发机构,全市60%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便是“出身”于此。
培育科技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营养基”、“催化剂”必不可少。我市积极构建以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和孵化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与发展新兴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7处。13处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形成了17万平方米的孵化面积,进驻中介服务机构14家,在孵企业350多家,毕业企业100多家。麦得津、绿叶等一批知名企业就是由孵化器“孵化”而成。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是什么?人才!唯有人才,才是牵引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灵魂。”市科技局副局长李瑞庆认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十五”以来,我市坚持以环境引人,以政策用人,以感情留人,修订完善了专家选拔、培训、考核、待遇等政策,为各类人才实施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而一系列重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大手笔”同样硕果累累:“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选拔培养了300多名企业人才,挑起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大梁;“借脑引智”工程,仅去年就为企业引进1000多名高科技人才,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金蓝领培训工程”,近两年培训了1000多名技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操作层面的人才支持。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99.81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8万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人才支撑。
互动、凝聚、发力,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如同一副巨桨,正推动烟台科技这艘创新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