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抗旱如此神奇,遗憾的是,目前利用率很低。
春播抗旱,人们更多的招数是引水灌溉、打井浇地,其实以科技为支撑的非工程性抗旱技术——植物抗旱种剂正在更新抗旱观念。
打井建坝,拦沟截水,当这些传统的工程性抗旱措施在我省如火如荼地进行时,面对今年春播期全省大部农区旱象抬头,以科技为支撑的非工程性抗旱技术与措施纷纷走向前台。
给种子穿上“三维网孔”外衣后,即使播种在超干土壤上,出苗率也能达到95%以上;在成长期如遇到特大干旱,往叶面上喷洒抗旱剂就可调节气孔、减少蒸腾70%,除对农作物抗旱有特效外,还可使沙化地区栽树成活率接近100%。
一项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抗旱种衣剂,在今年全省大部农区旱象抬头的春播期派上大用场。自主创新演绎着农业现代化的神奇。
旱魔缠住身科技显身手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春我省突出的气象灾害是干旱,春播期全省大部农区旱象抬头,干旱区域较近两年明显扩大。不仅“十年九旱”的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干旱较重,我省东部地区干旱也有加重的趋势。大旱、沙化给我省农业发展提出了强力挑战。
多年奔波在抗旱一线的东北农业大学王树禹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以往抗旱措施是建设规模宏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投资大,工期长,即使国力能承受这项巨额投资,但是面对着江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利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相当一部分地区无法实施。因此,人们一直探索着一种全新的抗旱节水措施,即如何充分利用存于土壤中的水资源,使之集中起来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经过8年刻苦攻关,今年年初,一项我省自主创新的研究———非工程化抗旱新技术植物抗旱剂在东北农业大学宣告成功。
研究者王树禹教授说:“这是农民给我提的课题。”多年来,走遍东北的穷乡僻壤,哪穷上哪,干旱给农民造成的危害使王树禹触目惊心。难道科技就不能解决这一难题吗?潜心研究8年,王树禹的植物抗旱剂新鲜出炉,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抗旱种衣剂,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为此,我省曾专门召开全省应用此种抗旱剂新技术推广会,双城、哈尔滨农民的“现身说法”,东北农大专家的理论分析与大面积实验结果让科技抗旱成为焦点。
种子穿“外衣”干旱解难题
农民唐景有起早摸黑抗旱、保苗是常有的事儿。站在自家的田埂上,这位双城市双城镇光跃村的普通村民,浑身疲惫,满腹辛酸。
2001年,黑龙江大旱,唐景有家2亩玉米从1公里外的井里抽水,平均每3天一次,光柴油钱就花了150多元,抽水机修理过两次,花了40多元。照着那苗势,就算亩产300公斤,也要略亏。在干旱年头,老唐家是村里极少数能保住苗的农户,因为他结识了王树禹教授,加入了抗旱种衣剂的示范队伍。在他承包的8亩地里,用种衣剂拌种,没想到,在干旱的年头还收入了3000元。
双城幸福乡久前村农民吴志福也真切地记得,2001年玉米播种后,一连72天没下雨,村里许多人家的玉米只出了五成苗,甚至三成、二成;而他家的7亩玉米由于用了抗旱种衣剂,出苗率达92%以上,亩产600多公斤。吴志福高兴地说:“我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大旱之年能有这样好的收成!”
几年间,抗旱剂在国内29个省区,600多个市县推广2000万亩,平均增产10%以上,最高达50%仅大田作物就累计增收9个亿。
问王树禹教授他的抗旱剂为何那么神奇?王树禹说,抗旱剂的原理就是给种子穿上“三维网孔”外衣。“三维网孔”内部含有大量亲水基,可以吸收超过自身上千倍的水分,由于外衣保水性很强,可长时间存留雨水,种子出苗后将转化成可由根部完全吸收的营养。即使播种在潮干土壤上,出苗率也能达到95%以上。在植物生长期遇到特大干旱,往叶面上喷灌抗旱剂就可调节气孔,减少蒸腾70
%抗旱剂亩成本平均仅1元钱,而国外同类产品亩成本不低于100美元。“这就是自主创新的魅力。研究出农民能用得起的抗旱剂,才是让农民真正增收。”王树禹如是说。据介绍,抗旱剂在玉米上每亩投入0.7元,在大豆上每亩投入1.5元,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50。
抗旱该告别应急打井
我省缺水,人人尽知。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46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尽管如此,我省水资源浪费严重。就农业而言,占用水量80%以上的农业,基本上还延续着传统的串灌、漫灌等耗水灌溉方式;由于渠道渗漏、管理不善,一半以上的水在运送过程中白白流失。
“旱田深翻松、勤铲趟、坐水种、施用抗旱剂;水田旱整地、节水灌、保湿润……”谈到科技抗旱,王树禹感慨颇多。同样浇水条件,整地与不整产量至少相差10%;干旱地区坐水种,每亩只需六七立方米水,却能一次保全苗;而高科技抗旱剂,更有让种子在异常缺水的土壤中发芽出苗的神奇作用。
遗憾的是,这些技术的利用率太低了。“关键是意识问题。长期以来,面对干旱,人们习惯于应急打井,拼命开源,却忽略了如何用足用好现有水源。”王树禹教授说,在辽宁,植物抗旱剂推广得非常好,农民都认,面积大约达到800万亩。而我省旱象连连,农民能意识到科技抗旱的并不多。
王树禹呼吁,干旱是自然现象,但耕作粗放、不合理用水、生态破坏严重等人为因素对我省旱情的加重及旱灾危害的加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多样的成因决定我们必须把抗旱当作系统工程来对待。
(黑龙江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