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7日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今后5年到2020年,是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制定并实施《烟台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线,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宏观形势与现实基础(一)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1.世界科技发展态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尤其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不仅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到来之际,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传播和交流,知识与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将推动全球科技经济合作向全方位、纵深化方向发展。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国际竞争中,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抢占高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制高点,而综合国力和科技竞争力落后的国家,将会日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丧失本国发展的主动权。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批新兴技术的出现也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2.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已成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今天,通过吸纳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快速发展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合作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为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创造了契机。面对当前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实施“科教兴烟”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综合实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跨入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行列。
一是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5.3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数量为1541人。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63人,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306人。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十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0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1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75家。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2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的企业创新平台。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94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51个,市级36个。“十五”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8389件,授权8659件,实施9000多件。自2001年以来,全市先后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20项、13项获国家级奖励、248项获省级奖励,其中,“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与推广”、“100MN油压机双动铝挤压技术与装备研制”分别获得2003、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含砷难处理金银精矿的催化氧化酸浸湿法冶金新工艺体系及工业开发”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四是科技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建立了以产学研为重点的科技合作平台,并与中科院、工程院建立了长期性的合作关系。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在烟台建立科技开发基地并挂牌运营,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烟台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创建“三校科技园”已被批准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创办了国家级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成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近几年来,通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我市先后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500多个,结成技术合作对子300多个,建立产学研基地41处。目前,全市90%以上的高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
五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全市创建了13处科技孵化器,总面积17万平方米,进驻中介机构14个,在孵企业350多家,成立了7处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六是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民营科技企业1095家,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14万人,资产总额465多亿元,技工贸总收入349亿元,利税总额48亿元。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过千万元的122家,过亿元的42家。
(三)“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科技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特别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全社会研发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不足,创新能力较弱。2005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为1.4%,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相协调。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设立科研开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攻关带头人,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对不足,企业内部仍然存在人才不正常外流的现象,用人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开放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不足,鼓励人才多出、快出、出好成果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创新型成果产出相对较少。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科技工作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走在前面、东部突破和赶超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首要任务,完善科技运行机制,培植科技资源,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手段建设,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形成社会、经济和科技互相促进、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主体的原则。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出资的科技活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贯彻突出重点、综合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着重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科技研发攻关。把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决策和投资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技术链的延伸带动产业链的延长;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着重加强区域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与需要、全局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在优势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原则。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要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坚持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原则。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骨干作用和引领作用。继续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大、清华等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引导驻烟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努力实现自主创新成果就地转化。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创新环境的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大力引进国外高水平留学人才到我市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创新团队;发展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业潜能。
(三)奋斗目标。
1.“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切实加强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市产业竞争力;着力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促进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到2010年,力争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等城市领先水平,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使科技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5000件,实施专利技术270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5%以下,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65%以上。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较大发展。培植120家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32%以上。
———全社会科技投入有较大增加,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初步形成。全市R&D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5%,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科技人才队伍有较大发展。实施十万技工培训工程和“金蓝领”培训项目。每万人口中人才数量达到2100人以上,高层次人才5万人,形成积聚科技人才的机制和环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有较大提高。积极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框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到2010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要达到160家。
2.到20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在“十一五”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力争科技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市R&D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以上,力争提前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3.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城市完善、提高阶段,力争各项指标实现较大提升。全市R&D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3%。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具有烟台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28%以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更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72%以上。
三、“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电子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当今国际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竞争的战略焦点,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础,是前沿高技术的代表,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软件技术及产业。开展基于开放源代码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网络的公共支撑服务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和网格计算平台,大型网络管理软件、公共软件构件库系统、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家庭网络平台和应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及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等研究。面向教育、电子商务、港口管理、电力、地理信息等应用行业开展软构件设计研究。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以鸿富泰工业园为依托,以提高计算机产业的国产化水平、增强安全性为重点,研究开发计算机总线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加强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加快建设各类为计算机配套的生产线,形成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
———网络与通信技术及产业。研究开发网络终端技术、网络安全,以及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多媒体通信等,提高数字程控交换机、光传输系统及传输设备技术性能和生产规模。
———数字化电子产品及电子配件。开发汽车电子产品及控制系统、智能家电、手机、网络家电、指纹等身份认证系统、研究开发各类传感器、光纤联接器、专用器部件等电子产品。
(二)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
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市在新材料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基础,“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发挥优势,在特种纤维、纳米材料和聚氨酯材料方面,研究开发国民经济急需的新材料。
———特种纤维和聚氨酯材料。重点发展MDI、芳纶1414、氨纶丝、易染型多功能极细纤维、中空纤维超滤膜及反渗透膜等项目,使我市成为国内同行业最大的特种纤维产业生产基地。
———纳米材料。以山东省纳米涂层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加大对我市纳米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支持,加快研究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涂层材料制备技术、纳米电子浆料等,力争在上述项目的应用研究中取得突破,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纳米材料新产业的形成做好技术储备。
———化工原材料。以炼油为龙头,拉长石化产业链条,延伸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ABS通用树脂等五大基础原材料,拓展精细化工、塑料等行业和领域。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高分子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品。
———冶金新材料。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大型高精度车体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高速轧钢滚环材料、梯度钴基合金材料及复合垫块、有色铬铜镁银合金材料、高温复合陶瓷材料、高温合金炉管、无氧精密铜管等项目,尽快形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冶金新材料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专用材料。重点发展高档超薄电解铜箔、FR4覆铜板、集成电路用金丝、微细特种漆包线、液晶显示材料等项目,形成国内知名的电子信息专业材料产业集群。
———汽车专用新材料及加工技术。加快快速模具制造及模具材料产业化,汽车车体及外围件专用新材料及制成品的研究开发,磁悬浮车厢车轨、轻体车轨的制造等。
(三)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把生物技术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展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生物能源与生物过程技术、发酵工程、转基因动植物育种、中药现代化、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标准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努力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
———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以生物制药企业为基地,围绕人体用药、生物农药、新型兽药产业化,研究开发功能基因组学,研制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质多肽、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创新药物。支持基因工程药物、新型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重点开发生产治癌新药、抗艾滋病新药、人体干细胞分离诱导临床应用以及新型天然药物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药物新制剂,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制药行业的主要力量。
———发酵工程。重点研究发酵新技术在酿造业、食品饮料业中的应用技术。重点发展葡萄发酵技术及工程等项目,建成我国葡萄酒产业和食用菌产业的最大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支持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生产关键技术、中药新药及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研究开发,重点支持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医优势特色的中药新药和药物新制剂,传统名优复方药物及优良中成药二次开发。
———生物工程育种技术。重点发展转基因玉米、蔬菜、海产品、利用航天器进行作物育种试验等项目。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生物污染监测、检测技术,开展重要病原体和保护性抗原基因、病原体与机体的相关作用、人群易感基因、核酸、蛋白质等生物标志物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研究快速检测环境,空气、食品、水、动植物中有害物质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制订生物安全领域技术标准。
(四)先进制造技术。
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我市制造业技术水平。
———先进设计、加工技术。重点研究网络协同设计、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虚拟设计、系统设计、可靠性设计、模块化设计和并行设计等现代设计技术。重点研究精密成型、高效加工、微细加工、复合加工、快速成型、CAM、材料连接和焊接技术等加工技术。
———先进制造模式。以制造企业为依托,研究不同行业的先进制造模式,改造传统生产、流通方式,适应个性化需求,重点研究绿色制造、虚拟制造、可重组制造、网络制造、精密监测计量、现代物流等先进制造模式。
———模具制造技术。推广CAD、CAM、CAPP在模具制造上的应用,研究、开发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激光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上的快速模具制造,提升传统模具产品水平。积极运用数控加工设备,逐步向实现柔性加工、计算机集成制造的过渡。
———汽车制造技术。加速汽车产业及相关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技术、关键汽车零部件、汽车装配工艺、汽车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烟台轿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船舶制造技术。以莱佛士船业、蓬莱渤海造船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我国北方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船舶和豪华游艇生产基地。以船舶制造为龙头,拉长船舶配套产品链条,大力发展船舶动力装置、液压元器件、船用电缆、中小型主辅机、齿轮箱等,建设省内船用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五)资源与环境。
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为目标,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节能技术。开展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能源节约和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化石能源产业的深加工技术、节能产品标准以及节能监测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秸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塑料、垃圾、工矿业废气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节能监测、循环经济技术模式。
———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一大批节水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开展矿坑水、劣质水、海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研究。开展水资源安全利用与生态水利综合技术研究。
———循环生产技术。在企业中推行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研究石油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医药、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
———节约型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加强市政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智能停车设备、城市污水和垃圾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生物环保厕所等;加强节能节地型住宅、公共建筑的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信息技术。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环境保护中的脱硫、脱硝工程技术,危险废物、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生态环境建设与综合开发工程体系研究。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污染的生态影响机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修复技术。研究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其配套技术,特色农、林生产新技术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
(六)新能源技术。
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加强生物质能、太阳能、地源水源热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开采及清洁利用技术开发,培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能源科学基础研究。积极开展非化石能源的研究与利用,加强地热综合利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高效利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煤的高效洁净燃烧和污染防治、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生物质能。研究应用农林废弃物气化联合发电技术、加工业废弃有机物制沼技术等。
———风能、地源水源热能。研究风力发电资源的利用,开发风力发电技术和装备,依托长岛建设风力发电示范基地,以富尔达等企业为基地,研究热泵技术,高温地热、低温地热、海水热能的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地热、海水热能空调及发电装备。
(七)农业高新技术。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良种良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水平。
———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充分发挥登海种业、农科院、益生种畜禽等单位的作用,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大型育种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地,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克隆、导入及细胞融合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玉米、花生、小麦和蔬菜等新品种。研究经济动物胚胎移植技术、体外授精技术、性别控制技术、转基因技术,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果品特殊资源优良品种种质创新技术研究,开发加工专用果品新品种。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设施。围绕名优特稀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与加工增值,研究果蔬、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化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储藏保鲜和高档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饲料安全生产技术与营养调控技术、非常规饲料资源可利用性、规模化畜禽粪污、淡水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利用及产品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
—————重要经济作物高质量生产技术。以果树、蔬菜、油料为重点,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和栽培技术研究。开展有机农业配套生产技术、设施蔬菜栽培管理、设施环境因子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控与可持续稳产、高效等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和优质、抗病、广适应性蔬菜生产技术研究。以苹果、梨、樱桃等为重点,开展大宗果树的沃土、节水、优质、丰产耕作研究,推广名特优果品先进生产、加工、贮存技术。以花生为重点研究油料作物高产栽培技术、麦套花生生育规律及栽培技术。
—————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开展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植物持久抗病性及分子机制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机制和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发展环境友好农药、生物农药及高活性农药取代低、中活性农药研究;加强生物灾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早期检测与控制等研究。研制生物农药、植物抗病制剂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研究果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诊断技术与试剂盒、新兽药、抗药性检测与消除技术。
—————农业信息和数字农业技术。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研究开发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养殖)调控等五大专家系统。发展数字农业技术,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围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以食品加工和储藏保鲜工艺与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粮油、蔬菜、果品、畜产品、奶业及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小麦、玉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淀粉提取及深加工技术,粮食生物转化技术,蔬菜、水果、水产品深加工工艺和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食品生产、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攻关,重点开展食用油、葡萄酒、果汁饮料、粉丝等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围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出口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及基因表型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残留检测技术、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技术及标准,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加强农业产业化技术集成和配套研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与系统设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一体化配置及共享技术等研究。建立健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动态监测技术体系。
(八)海洋技术。
充分发挥我市在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方面的优势,把海洋科技作为我市自主创新的特色和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重点开展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大幅度提高我市海洋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海洋农牧化开发技术。以水产企业集团为研发基地,开展重要海洋生物种质鉴定保存和利用、海水养殖生物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发名、优、特、新、珍、稀种类的生殖调控与性别控制、规模化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设施渔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优化、自身污染控制、养殖用水综合循环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展无公害渔药研制,远洋和大洋渔业开发及配套技术,渔业资源增值、养护和恢复技术研究等。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水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工程中的活体组织与生物化学变化等技术,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养殖、加工等全过程中水产品质量的关键检测技术、产地环境检测技术、食品污染监测技术等。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开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的研究。研究低成本的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建立淡化示范工程;开发含盐污水排海(洋)处置技术;研究海水脱硫技术和滩涂海水灌溉农业技术;支持海洋盐业及海洋化工技术;开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
—————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研究海底煤炭的综合机械化开采及矿井地质安全保障技术,建立灾害预警和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海域下煤炭资源的高产高效安全回采;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勘测与资源评价,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保真取样技术,探索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
—————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预警、预报技术,近海生态环境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检测技术,重点开展赤潮、海上油气污染和海洋风潮等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减灾防灾技术,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及综合开发技术,海岸侵蚀、海水内侵、海岸带防护、海洋旅游区等海岸带综合治理及保护理论和技术,建立完整的、多功能的区域性立体海洋监测系统。
(九)社会发展。
以人民健康、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在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建设重要社会事业科技支撑体系,实现技术突破。
—————医疗卫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生殖健康、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基层医疗保健、环境对健康影响等技术研究;以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为重点,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为重点,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基因诊断技术,体细胞、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治疗技术,研究重要人体器官组织的保存及移植技术。
—————人口与健康。加强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的研究,提高出生婴儿的质量。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居室、办公室及公共设施场所等室内环境与人体健康、环境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公共安全。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开展针对恐怖、突发、群体事件和经济、刑事案件的预测、预防、预警、调查取证、指挥决策和处置技术研究,构筑我市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火灾预防控制、应急救灾、抢险救援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展矿山、铁路等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研究,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围绕自然灾害防治,开展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成因、致灾机理、精准预测技术及地面监测台网体系建设技术,新型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及关键装备生产技术等研究,加强地震预报新技术研究,建立突发性灾害监测系统和应急协调指挥机制。
—————社会发展领域的其它科技问题。以科普场馆为基地,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和推广设施技术研究,优先研究城市社区和农村科普设施建设技术、流动科普宣传技术、信息网络科普技术。加强与文化、传播相关的技术研究,利用信息化提升传播事业。加强体育事业新型健身器材与体育设施生产技术研究。
四、政策措施与支撑条件(一)深化改革,加强和完善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构架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1.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整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着力解决我市经济、科技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技术瓶颈问题。要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现代企业制度,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60个企业(或集团)建立或完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推动全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建立技术创新模式。鼓励、扶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权明晰的双边、多边协作机制,实现技术资本、人才资本、产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与收益的最大化。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贷款担保、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要素资本化政策,保证其在贷款、股票上市以及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2.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以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科技经纪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平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科技产业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体系建设。加速以科技信息网为枢纽的全市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三校科技园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创业服务与孵化体系,为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3.稳步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引导开发性科研机构面向市场求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必须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要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切实改变部分科研机构职责定位不清、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对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财政要按规定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四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有效机制,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4.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科技计划的全面改革,我市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重点抓好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科技产业化工作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改革现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坚持市场导向,把产业发展的需求、成果的应用前景和企业的参与作为立项资助的重要条件。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制约机制,重大项目实行评估招投标制和课题制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积极扶持独立的科技评估机构;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支撑条件和法规体系,保证科技计划的实施。
(二)拓宽渠道,努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利用外资并举的科技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1.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在确保科技投入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专项投入,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市政府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2.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制定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鼓励企业依法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用好国家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3.建立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必须尽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市财政局和科技局要尽快设立烟台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金融、保险机构或上市公司牵头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涉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市风险投资业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运作。
4.引导金融部门加大科技发展的信贷投入。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探索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以产权交易为纽带,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推动资产重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同时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推荐一大批有潜在成长性的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块。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外、境外组织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捐赠等形式来烟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或参与、支持我市科技事业发展。
5.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体系。实行政府投入任期目标责任制。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明确政府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发挥专家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三)以人为本,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型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四支队伍。要采取扩大人才总量与盘活人才存量相结合,优化人才结构与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实行人才开发与激活人才创新相结合,自主培养人才与大力引进人才相结合,努力造就一支开拓创新、敬业奉献、勇攀高峰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推行创新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高科技人才与市场紧缺人才的培养步伐。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定向培养硕士、博士生,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实施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鼓励科技人员通过自修、培养、客座研究、攻读高级学位、出国学习、选派中青年科技骨干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国际科技合作以及出国培训深造等途径,更新丰富知识。采取特殊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吸引海外、市外科技人才回烟或者来烟创新创业。建立烟台市人才引进资金,重点支持海外智力和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
2.加大人才环境的营造力度。要在全市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改革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完善知识资本化、资本知识化的有效途径,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参与分配。改革成果评价制度,完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建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突出创新水平与产业化水平。改革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广大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建立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努力做到用环境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政策激活人才。(四)统筹布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搭建由科技创新支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为主题框架的烟台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通过三大科技平台的建设,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增强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1.科技创新支持平台。建设模具技术研发平台、数字设计与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生物技术与制药研发平台,进一步提高我市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2.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和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实行开放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仪器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
3.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共性技术转化平台、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与技术交易平台,完善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构筑高效、开放的技术转移和转化服务体系。强化三校科技园、中俄基地的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功能,加强产学研能力。建设民营科技企业网站,开通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发挥技术市场等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带动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发展。
4.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管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相应的共享模式和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健全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共享监管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评估评价监测和相应的保障系统,实现社会监督。(五)扩大开放,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开展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形成国际与国内合作并举,技术和人才引进并重,引进与输出并存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格局。
1.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筛选一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开展国际科技协作攻关。以项目为纽带,积极推进我市优势技术出口和相关智力的输出,组织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承揽国外科技工程,或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进一步拓宽国际民间合作渠道,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来烟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同时帮助和鼓励我市大院大所、优势企业、科技型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外联合建立实验室,作为跻身国际市场的切入点。
2.加强区域科技合作。面临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双重机遇和挑战,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扩散的机会,吸纳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要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契机,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顺应西部大开发之势,充分利用我市的科技优势,打入西部市场。
3.实施科技兴贸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研究制订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水平与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一批重点出口的的企业、出口产品,并选择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出口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出口产业基地,力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六)政策推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1.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科技奖励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评审的重要条件。建立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完善落实知识产权的奖酬政策,在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技术职务晋升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考核等方面,将知识产权作为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加大发明专利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运用专利,集合形成一批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抢占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2.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积极实施专利推进工程、商标培育工程、版权保护工程、植物新品种工程、软件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研发工程、技术标准配置工程。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及其网络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体系,为知识产权的转移和应用提供保障。
3.推进知识产权的实施。加快知识产权的实施应用。对技术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知识产权,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并促进产业化,加速知识产权流转,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对经济的贡献。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及产业化,在科技计划立项、贷款贴息、风险投资、融资等方面优先支持。
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性文件,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地区、部门保护知识产权的协作和信息交流,扩大联合执法范围,全面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
优化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鼓励建立行业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行规,协调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避免发生恶性竞争。
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加强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法律状态的研究,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及时向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发出警示。引导企业学习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探索并建立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机制,避免发生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对已产生的纠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5.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采用工作的指导协调,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技术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采用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采取有利措施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优先采用。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推动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加强技术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完善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七)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1.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机制。运用市场手段,鼓励扶持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增强科普工作活力。完善政策法规,为科普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建立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和科普信息网络平台。规划建设完善适应科普需求的科技馆,建成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大科普参与格局。
组织实施全民科学普及行动。建立健全全民科学素质保障体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公众享受更高质量的公共科普服务。繁荣科普创作,强化大众传媒科普力度,打造优秀科普品牌。
2.积极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全民创新意识。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和大众传媒,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积极开展和大力表彰群众性创新活动,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的文化价值观,使追求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创新竞争机制,提倡百家争鸣。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摒弃心浮气燥、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鼓励科技人员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改革创新评价体系。针对科研活动的特点,制定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提高创新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导向性,把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到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上来。(八)加强领导,建立三位一体的责任考核体系。
1.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抓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实行年度科技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推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制定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与国家、省中长期科技规划和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建立三位一体的责任考核体系,实现规划目标。加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各环节的衔接、配合、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位一体的责任考核体系。深入调查研究,综合运用计划、政策、财政等调控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充分发挥年度计划、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在落实总体规划方面的作用,年度计划要具体分解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按照纲要的总体部署分步组织实施,保持实施的连续性。实行纲要实施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做好纲要执行情况的调度检查和跟踪分析,扎扎实实抓好纲要的落实,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