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游泳世锦赛,虽然中外媒体来了不少,看似热闹的背后却难掩赛事的冷清。比赛已经开始四天,但主赞助商却是空白。光秃秃的“2006国际泳联短池世界锦标赛”标语,对善于经营开发之道的上海人来说绝对是一个讽刺。
商务开发不妙
上海人这次在游泳锦标赛的商务开发方面不得不收敛姿态,尽管他们有着丰富的商业运作经验,但只要记者问起收支情况,组委会有关人士总是在记者面前耍起太极推拿手:“勉强平手”、“估计收入略有盈余”。
可以说,这次比赛是上海人用钱堆出来的,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本次比赛的成本投入高达1100万,光是在网球场上“搭建”游泳池就占据了大部分的资金,因为除了泳池里的水外,其他材料哪怕是一颗螺丝钉也是从西班牙飘洋过海运过来。而造价巨大的游泳馆却是一次性的,比赛结束后它将被全部拆除。尽管代价高昂,但在冷淡的市场环境中,比赛不得不接受“裸奔”的尴尬———没有主赞助商。记者获悉的消息是,这1100万中的大部分资金是赛场所在地闵行区政府摊派下去的。几天下来,观众基本以学生唱主角,没有主冠名赞助商,其他广告牌位寥寥,如此的境况不得不让人怀疑略有“盈余”是从何而来的?
星光黯淡导致“裸奔”
比赛几乎没有世界级的明星选手参加,赛事缺乏对观众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商家对比赛“说不”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所以说,“裸奔”之祸源于赛制本身。一个没有明星参加的比赛很难想像会受到商家和观众的青睐。像乒乓球、羽毛球项目的世界锦标赛都有硬性规定,实力达到一定程度的选手必须参加,而游泳这个项目却没有。所以,这次比赛琼斯没来,索普没来,菲尔普斯没来,连亚洲游泳强国日本也因与本国的“全运会”冲突只派了二线队伍来,中国游泳队的头号明星罗雪娟来了等于没来,虽然人在上海,但却是“出工不出力”,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来旅游和专为某网站写专栏日记的。
收入过低危及项目发展
在本届世锦赛上,游泳运动员的收入开始被外界关注。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开发,对于大部分运动员而言,他们平时的月工资不过千元左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练甚至坦言:“游泳运动员其实是很清贫的。一般的运动员每周运动量达6万米,但每月拿的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付出很多但回报很少的话,那么还会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从事游泳运动呢?如果再不得到市场的认可,游泳这项运动虽然有举国体制保障,但长远来看,其发展前景并不能令人乐观。
跳水项目在商业开发方面,值得游泳学习。无论是郭晶晶还是田亮,都是财源滚滚,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由他们领衔参加的世界级比赛会出现商家冷清的现象。不知道这与管理中心的市场开发观念是否有关呢?
(本报上海4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