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广东
开篇语:
浩瀚宇宙,蔚蓝星球,人类繁衍生生不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自然壮美慷慨,不吝赐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有绿树飞鸟的世界,有男人女人的家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不知从何时起,南粤大地,生态开始遭到破坏,水源污染,鱼虾绝迹;山林被毁,鸟兽遁形;大气污染,难以呼吸……不经意之中,曾经的美好一一失落。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碧波荡漾的母亲河珠江,成为老广州人遥远的记忆。2006年,广州拟组织万人横渡珠江。此前,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建设绿色广东”,培育绿色文明,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构筑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屏障。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相继推出一系列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积极措施。
环境治理需要巨大的投入,将有着漫长的过程。从本周起,《目击版》将推出环境污染系列专题报道,呈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水源曾经的影像,审视时代另一份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份记忆,让我们继续守护着梦想,期待把碧绿还给大地,把清澈还给河流,把透明还给天空,培育绿色文明,让每个顽强的生命,因此变得明亮,鲜活。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在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中国项目负责人赖芸的眼中,它是中国最出名的一个小镇,因为那里被称为全球最大的走私电子垃圾分拆基地。
电子垃圾拆解业需要很高的投入来控制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以作坊生产为主的贵屿根本就不可能配备那些昂贵的设备。为了节省成本,这些作坊采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生产,并用最简单的遗弃方式处理已经没有回收价值的那些废品: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环境的高度污染。
2005年底,记者前往贵屿采访。作为当年的水路枢纽,贵屿境内各地至今还留有大量的河涌,但是这些数以百计的河涌现在无一例外都成为了臭水沟。由于大量倾倒各种电子垃圾拆解后的余料和废件,河水在前几年都成为黑色,只是这两年经过治理才渐渐转变为深绿色。地下水也不能饮用,井水刚打上来时是干净的,但没过多久就变成了褐红色。当地除少数人家装了从别处引来的自来水外,大部分人靠从流动水车买干净水饮用。很多外来农民工都是在黑河上洗衣服,然后回家用井水再过滤一遍。
据悉,很多早年靠分拆电子垃圾发了财的当地人连同子女都搬离了贵屿镇,因为它已经被污染得不适合居住。
贵屿镇政府对污染最严重的三道工序多次明令禁止:不能用直接加热的办法拆解线路板,不能用酸洗提炼贵金属,不能焚烧电子垃圾。并大力推动建设电子产品回收产业化示范基地,希望做到集中拆解、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在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贵屿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众多家庭作坊,小的五六人,大的几十个人,从镇中心向周边的乡村延伸,以及由大量外来工组成的游兵散将,很难被政府纳入到集中管理。镇中心的小楼房,一楼基本都用防盗网和铁皮包围起来,只看到几个抽风口在冒烟,那是工人在里面烧烤线路板。把线路板放在烫热的煤炉铁板上,焊铅很快就溶化,工人熟练地用钳子把各种电子元件取出,在这种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有害的。在塑料加工村,工人徒手对粉碎成饮料瓶盖大小的塑料片进行分类时,还要用打火机来烧,以分辨塑料的类别。在当地人眼中,更赚钱的是非法用硫酸水洗电路板,把电路板上的镀金洗下来,这种酸洗会产生大量含硫酸和溶解了有害物质的废水,污染极为严重。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还有这样隐蔽的酸洗厂。
廉价的货源,灵活的雇工方式,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各种税费,低成本和高利润,让本地一些人享受着富足的经济生活。采访期间,遇上当地宗族大庆活动,十多条村绵延近7公里的舞龙狮子鞭炮彩装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拆解电子垃圾撑起小镇的经济发展,也污染了一方水土,遗患无穷,遭致频繁的曝光和外界的压力。种种的利弊纠缠,成为这个长于拆解电子垃圾的小镇的难解之结。
图/文本报记者 谭伟山 实习生 陈伟斌
图:
绝大部分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已经不能饮用,运水业成为当地重要的行业之一,为数以百计的运水车主提供了就业机会。
乌黑的河面,一只鹅爬上木桩。贵屿镇大大小小的河涌在贵屿电子垃圾拆解时代成了最好的垃圾倾倒堆放坑,并迅速进一步污染土地和浅层地下水。
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电子垃圾堆积如山,两个孩子在垃圾堆上玩耍,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个电动玩具。
一车车满载电子垃圾的三轮车奔波在乡间马路上。
小作坊里几个外来工人用铁锤和凿子在拆解电器,很多人不戴口罩和手套。
一个外来工从河里提上来的水是黑的,他们用这种水洗衣洗菜,甚至洗澡。
傍晚时刻,田野上升起滚滚黑烟,那是烧电子板之类的电子垃圾引发的,为的是取烧后剩下的金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