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里,痴迷越剧的人们纷纷为越剧寻找新的生存方式。3月28日晚,与R&B、RAP等时尚音乐元素相结合的“疯狂越剧”在杭州登台,成为探询越剧是否为年轻人所接受、愿意掏钱消费的模式的一次大胆实验。 水袖是越剧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男女主角水袖交缠,外化出对命运弄人的悲怆之感。图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游与唐琬》3月29日晚在杭州大剧院演出。这是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中唯一的越剧剧目。主演茅威涛(左)有“越剧第一女小生”之称。戏迷是最可爱的人。100年来,越剧界星光灿烂、明星辈出。无论是当年红遍上海滩的袁雪芬、徐玉兰、尹桂芳等“越剧十姐妹”,还是赵志刚、茅威涛、钱惠丽、何赛飞等当红小生、花旦,在上海、浙江、北京等主要省市甚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大批的戏迷。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越剧诞生地浙江嵊州东王村讲述越剧的发展历史。
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起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近日迎来了她100周岁的诞辰。
明星汇集,镁光灯频闪,在鲜花烹油的锦绣庆典外,越剧界却不得不直面困惑:观众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而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一代中则少有人问津;一些国有剧团艰难度日,少数甚至黯然解散……
这些烦恼同样困扰着其他中国传统戏曲。在多元文化形式的冲击下,消亡,是否越剧等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宿命”?要怎样落笔,才能重拾青春与魅力?
百年越剧面临三大困惑
100年来,越剧界星光灿烂、明星辈出。无论是当年红遍上海滩的袁雪芬、徐玉兰、尹桂芳等“越剧十姐妹”,还是赵志刚、茅威涛、钱惠丽、何赛飞等当红小生、花旦,在上海、浙江、北京等主要省市甚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大批的戏迷。
然而好景不常在,越剧市场日渐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要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定位,它所面临的困惑有三:
其一:固守老观众还是培养新人群?
有资料显示,越剧的观众群日趋老龄化,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而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年轻一代中,越剧则少有人问津。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在中国越剧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越剧确实面临着如何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戏曲艺术还不太为年轻人所了解。
近年来,上海、浙江等地的文化人士和越剧名团为争取年轻观众,开展了越剧进高校活动,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举行越剧演出和越剧知识介绍。虽说温婉优美的越剧让青年学子眼前一亮,但结果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测的那般乐观。剧团坦言去一次亏一次,不可能有经济效益,讲课人感慨多数学生只是好奇,看热闹的心理和一次两次的授课培养不了对越剧的兴趣。
困惑二:坚持传统还是迎合潮流?
近年来,“青春”、“时尚”就成为了传统戏曲的一个亮点,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青春版越剧登台亮相。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搬上越剧舞台,不少年轻人叫好,老年人却大摇其头。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表示,越剧就应该是他们习惯了的那种表达方式和模样儿,他们不会去酒吧听越剧,也不太接受青春版的越剧。
一些老艺术家也表示,对于传统戏曲,目前要紧的是抢救,尽快让其回归到传统的模样,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没有弄清楚,就急着创新、改良,就会把传统戏曲搞成“四不像”。
困惑三:定位城市还是重返农村?
越剧诞生于农村,可没有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大舞台却难以走向全国。然而百年之后,这一切却恰恰颠倒了个个儿。越剧在城市门庭冷落,在农村却异常火爆。
不求高雅新奇,但求通俗易懂。与城市观众的口味不同的是,农村老百姓的欣赏口味和也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在城市人群中口碑不错的戏,到了农村常常没了市场。新戏未必受欢迎,《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之类的传统戏目却常常赢得满堂彩。
市场经济的杠杆下,为谋生计,许多省市专业剧团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将农村市场作为大部分的收入来源。绍兴小百花越剧团陈团长介绍,现在剧团80%的收入来自农村市场。而在城市,即便是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这样的名团,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演满100场,也是艰巨的任务。
改革越剧,是救,还是毁?
创新是剧种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永葆生机的源泉。在越剧界开改革风气之先的袁雪芬如是说。她刚满二十岁时就开始琢磨打破传统,吸取话剧、电影等现实主义表演手法的成功经验,如演戏要有剧本,排戏要有导演,舞台有布景,化妆用油彩等;1943年,她与琴师周宝才一起创造了尺调腔;1946年,她又把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正是这一次次尝试和改变,让越剧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而在现今传统戏曲普遍遭遇“寒流”的情势下,“越剧第一女小生”茅威涛成了中国当代越剧创新进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所带领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锐意改革,希望能借此从田歌中走出越剧的清新高雅之路来。
作为对越剧百年华诞的献礼之一,3月22日、23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最新作品《春琴传》在杭州首演。这部新剧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古都大阪一位盲女春琴与仆人佐助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也是越剧第一次采用日本故事作为蓝本。他国的故事使传统中国越剧染上了诸多的“异域风情”:粉色的和服落满娇艳的花朵,樱花、大海等明丽的布景前,着木屐的少女举伞依次前行;东瀛风味的三弦琴与优美委婉的越剧唱腔相间;刺目滴血的面具等现代象征手法频频出现。有“小茅威涛”之称的蔡浙飞和饰演盲女春琴的章益清等越剧“新生代”也颇为出彩。《春琴传》的创新获得了观众一致的赞美。一位专程从北京赶到杭州观看此剧的观众说:“这出戏实在太美了,我就是冲着越剧创新而来的,百年越剧能通过创新,后继有人,新品迭出。”
对越剧的未来,茅威涛有着自己的守望:“我们的越剧不能再停留于表现家居女性最为关注的儿女情长这一狭窄领域,即使是儿女情长的题材,也需要注入全新的人文关照。因此我们这一代越剧演员需要更多思考,需要寻找更能适应新时代的文化消费主体的题材,需要为越剧的艺术表现寻找新的增长点。”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越剧该走高雅路线的想法。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就直言不讳地说,越剧作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戏剧品种,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擅长的表达方式,《春琴传》的题材和内容未必就适合越剧。他认为,作为探索可以尝试,但必定不会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在《春琴传》之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也曾排演过《孔乙己》、《藏书之家》等。然而这些本意让越剧在今日社会有更多的文化承载的剧目,遭到的质疑却不在少数。不少观众对《西厢记》《红楼梦》等才子佳人戏津津乐道,在观看《孔乙己》、《藏书之家》后,却感慨看不懂。更有业内人士认为,高雅路线将使越剧曲高和寡,最终丧失固有的民间市场。
谁是越剧的“系铃”、“解铃”人?
面临改革窘境的并非只有越剧,中国的许多传统戏曲同样在潮流文化的冲击下加速消亡。
中国文化名人余秋雨认为,传统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审美和情趣,时代变化了,被取而代之是历史的必然。人们无权也不可能要求一种传统文化永远占据潮流的先锋。“正如只存在了75年的元曲,尽管时间短暂,却并不影响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他说。
不过更多的人并不希望它们的消亡。如为了挽救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将其列入了首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保护。政府也相继拨出资金,或出台政策,对这些艺术奇葩予以扶持。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黄先钢认为,“艺术家不断探索,而观众则不断的选择,越剧的命运最终是由观众和市场决定的。”
对此,茅威涛认为应该把越剧的消费人群予以分类。她认为,首先,今天越剧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剧观众,不再单纯只是草创时期的山村农民,也不是上海租界时期的家庭妇女。随着公民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戏剧爱好者的欣赏需求也在变化。她说,以女性为例,这样的变化尤其大。除了家居女性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趣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女大学生票友群体,她们对戏剧欣赏格局的影响,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越剧演员都不能漠然视之的。”茅威涛说,“在我们的爱越俱乐部里,还包括很多高学历的越剧爱好者。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剧当然需要重新为自己定位。”
浙江和上海地处东南沿海,是越剧的发祥地和繁荣地,也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思想最开放、潮流文化最时尚、最先锋的地方之一。3月23日,作为在越剧百年诞辰之际对越剧新生存方式的尝试,越剧在杭州首次进入了酒吧,成为探询越剧是否为年轻人所接受、愿意掏钱消费的模式的一次大胆实验。在酒吧里,传统戏曲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使年轻人对越剧有了新的认识。
上海也将在举办纪念越剧百年诞辰活动中安排一系列非常时尚的活动,如在27日晚的《越剧的诞生》直播晚会中,参加晚会的越剧艺术家们将首次像电影明星一样走过星光大道、踏上红地毯。上海越剧院为增加越剧的时尚魅力,还将与《文汇报》合作在网上开辟越剧博客,并举办博客大赛,吸引年轻人对越剧“评头论足”。
不管迎合和接轨潮流元素的改革尝试结果会如何,人们仍然希望,越剧能借百年诞辰举国庆贺之际,重获青春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