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施捷 文
一对为贫病所困的苏北农家姐弟,在“你先手术”的谦让中,让众多的上海普通市民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与纯朴,感动于他们的手足深情。
本报一则千余字的社会故事,在短短一星期的时间里,衍生出一连串的爱心行动。数万元的捐款,两台同时进行的手术,也许将从此改变燕子、宝宝一家人的生活。
救命手术等待20年
上个周末,当本报记者第一次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见到郑海燕、郑建平姐弟俩时,姐姐已由“住院”改为“出院”,而刚刚“接替”姐姐入院的弟弟正一个劲儿地跟姐姐说:“你病重,还是你先开刀吧!”
从两人出生就知道都心脏有病,一家人为给孩子有机会到大医院看病等待了20多年,攒了2万元又借了2万元。然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法乐氏四联症”,姐姐两次弟弟一次、总计不菲的手术费用,不得不再一次让做父母的泪水涟涟。
今天进入康复病房
本周一,《一儿一女,救命手术先给谁做》在本报第一版刊出之后,络绎不绝的读者来电、来信,说出了许许多多好心人的心里话——好姐弟,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你们!
星期二,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00多名医生护士率先捐款,并将姐姐燕子接回了病房。星期三,从小学生夹在信封里寄的30元“压岁钱”到老教授执意匿名转交的1万元,纷纷而至的一笔笔爱心款给姐弟俩带去了新生的希望。星期四,长海医院破例为燕子、宝宝安排了一次全院大会诊,相关专家为两台不同的手术作周密布置。星期五,两组专家,紧张而有序的3个小时,姐姐的一期手术、弟弟的根治手术顺利完成。星期六,姐弟俩脱离危险,开始进食。今天上午,他们双双迁入康复病房。
真情就在我们身边
爱心救助行动,终于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
姐弟俩的母亲曾经告诉记者,她一直想让孩子们好好地活下去,“可我一直怕没有这种机会。”
姐姐燕子曾经告诉记者,她想让父母年老的时候也有个依靠,“可我一直怕没有这种机会。”
由一个亲情故事衍生出的一次爱心行动,让这户来自高邮的贫困农家相信,也让更多知道了这个美好结果的人们相信:真情存在于我们身边,团结互助是一种美德。
今天上午7时,术后两天、已脱离危险的姐弟俩迁入了康复病房,面对镜头,他们不约而同地做了表示“胜利”和“顺利”的手势,心中的感激难以言表
4月7日上午7时45分,姐弟俩终于同时被推进手术室,燕子与宝宝紧紧地握了握手
4月4日,长海医院医护员工为姐弟捐款,心胸外科专家张宝仁、徐志云教授排在了最前头
姐弟俩入院第一天,长海医院院长李静教授就去病房看望
4月3日,面对走几步路就必须蹲地“休息”的女儿,无钱支付医疗费的父母愁肠百结
陈正宝 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