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本报讯(记者郑慧)鸿山遗址土墩中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遗存,这就意味着其存在时间从战国早期提前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而之前认定的越国贵族墓群其实应该是吴越贵族墓群,这一考古发现从而成为“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论说的重要佐证。 众所瞩目的鸿山土墩考古钻探结果于昨日发布,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高度重视,局长单霁翔由此认为:鸿山遗址的规划应体现国际最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水平,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典范。
中国考古界泰斗邹厚本教授领衔的鸿山土墩钻探团队从2月14日起抵达鸿山,在历时15天的考古钻探过程中,对大遗址保护专家陈同滨通过历史地图以及遥感技术标出的118个遗址土墩一一复查:标出的118个土墩中,其中13个已经湮没,加上钻探过程中新发现的3个,实际存在土墩数量为108个。这108个土墩全部属人工堆积,分为三个时期:宋、明、清;春秋战国;新石器时代。经过对这些土墩土层和包含物的分析论证,确定其中的35个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占土墩总数的三分之一。据记者了解,鸿山越墓前期考古中丘承墩等战国墓葬为7个,挖掘总数为20个,也占三分之一,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结果符合考古规律。
作为此次考古钻探的重大成果,从这些土墩中还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存。据市文管部门专家介绍,这些遗存中出现了几何印文陶、曲折纹、回纹、方格纹等典型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考古特征,还有一些出土的编钟、于残片等也与前期考古的结果互为印证。这一重大发现也成为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论说的重要佐证。
邹厚本教授在钻探结论中认为,鸿山遗址群落是吴越贵族墓群,更为准确的定位则是吴人贵族墓地。因为远古的风俗不远葬,尤其是大规模墓葬更是如此,所以可以肯定鸿山附近应该还有曾经的部落遗迹。而早年从白丹山也曾发现大量的几何印文陶等西周至春秋时期特征遗迹,白丹山所处位置与鸿山直线距离很近,其中不无“一脉相承”的延续关系。
如此让人兴奋的考古钻探结果无疑为鸿山大遗址规划设计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以稻作文化为背景、江南水网为基础、吴越风韵为主题”的遗址公园框架也由此得以确定。据悉,在这次普探基础上还将对35个春秋战国时期墓葬进行重点钻探,同时从4月起将展开大规模普查,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