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让我把摄像机带进病房吧,我想拍一个反映白血病患者的纪录片……
发出请求的,既是一位记者,又是一位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白血病患者,他叫吕继军,连云港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2005年9月6日,因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这位扛着摄像机走向“戈公振新闻奖”、“江苏新闻奖”领奖台的记者,在与病魔抗争90余天后,永远告别了他痴爱的摄像机,年仅35岁。
“天妒英才”,在近日召开的吕继军事迹座谈会上,连云港电视台李惊涛台长以这样一个词,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将英年早逝的感慨。
他是一个敬业的人
“再重大、再难啃的任务只要交给他,肯定让人放心”,吕继军的领导如是说。
1992年,吕继军从苏州大学毕业后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这几年,连云港电视台每次推出大型新栏目,台领导总是交给吕继军负责实施。2004年初,电视台推出大型社会新闻类栏目《港城日历》,栏目的具体实施落在了吕继军的肩上,每天40分钟,节目容量大,采取直播的形式,这在连云港电视台还是首创。为了栏目的正常运行,吕继军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整体和细节哪一个环节也不能马虎。
临近开播的一个星期里,全体后期人员从早上忙到夜里10点多钟,中间只顾得上吃两顿盒饭。但大家在吕继军的带领下,没有一句怨言。一个月后,节目如期开播,吕继军却瘦下去整整4公斤。
2005年春节,市电视台《港城日历》准备录制七档《春节七日谈》,每档40分钟,在春节期间播放。正是家家户户“忙过年”的时候,吕继军却和两位同事一起,一头扎进了机房作后期编排剪辑。饿了,每人泡包方便面;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三天三夜他们就是这样过来的。节目剪完了,同事们都松了一口气,可吕继军在最后检查时又提出要上字幕,七档节目280分钟,没有速记机。他就一句一句地听、一字一字地记,然后再上字幕机。一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当他们走出机房时,耳边已是一片辞旧迎新的鞭炮声。
“他这人做事一根筋,认准了就做,他能跟你吵,想不通还能当你面哭”,吕继军的顶头上司——连云港电视台副台长孙仁广如是说。从业13年来,这位年仅35岁的青年记者,先后有20多件作品在省市评比中获奖,其中1件作品获江苏新闻奖、4件作品获江苏省一等奖,其本人也先后荣获连云港市首届广播电视优秀记者、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苏省“戈公振新闻奖”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个爱笑的人
“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吕继军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多年来一直与吕继军做搭档的同事姜良最难忘的是,每次外出采访,吕继军总是把分量不轻的摄像机扛在自己肩上,而把话筒交给他。看着吕继军一米八的个头在人群中转来转去,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汗水都浸透了他的衣服,姜良提出跟他“换换手”,但每次,吕继军都是笑呵呵地对姜良说:“我个子大,有的是劲,你就别费事了。”
连云港电视台编辑部的张海玲说,有一次,吕继军听说她有头疼的老毛病,特意给她带去了一瓶口服液,说这种药疗效很好要她试试,“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张海玲说,部门里不管谁生病了,吕继军都会记在心里,如果自己没空也一定会派出别的副手去探望。
“他是一个爱家却又顾不上家的人”,吕继军的家人这样说。吕继军的女儿楠楠不会忘记:“生日那天,爸爸说好早点回家,给我买一个蛋糕庆贺一下。可到我睡着了他都没有回来。本来我很生气,可第二天一睁眼就看到了蛋糕和很多礼物,后来听妈妈说,晚上他下班时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完成后所有蛋糕店都关门了,他硬是敲开了一家蛋糕店,才买到了蛋糕。听到这些我不生气了,我知道爸爸是爱我的,他只是太忙了。”
吕继军的妻子颜丽不会忘记,去年5月1日,是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恰逢电视台大型新闻综合栏目《直播连云港》开播,早已习惯了吕继军节假日加班的妻子像往常一样,除了叮嘱他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外没有多想,可当天晚上,吕继军给她发来了一条短消息:“老婆,今天是我们结婚纪念日,不能陪你吃饭了,月底你过生日,一定给你补上。”妻子生日那天,吕继军破例没有失言,回想着那个幸福的夜晚,颜丽禁不住又流下了眼泪。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善良的人”,所有认识吕继军的人都这样说。
吕继军老家在连云港市赣榆县,对于家乡他有着深切的爱,但对于发生在家乡的一些丑陋事件,他却“六亲不认”,在威胁利诱面前毫不退缩。吕继军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新闻工作绝不是个人追求名利的舞台,记者不仅是一种社会职业,更是事业,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正是在使命感的召唤之下,他采写了后来获得江苏省政府一等奖和江苏新闻奖的《村里来了“帮工队”》。和吕继军搭档的宫海洋告诉记者,这个片子可以说是吕继军一个典型的优秀作品。讲述的是赣榆县某个乡镇,以帮助农民收割粮食为名,请吕继军他们做一篇正面报道。但是,吕继军带着记者和乡干部驱车到了农村之后,正赶上下雨,村干部先给他们安排了一顿“便饭”。吕继军发现这个“便饭”标准不低,悄悄问了服务员得知,这桌酒席需要花费四五百元。吕继军凭着职业敏感悄悄按下了摄像机的录音键,把当时的声音以及现场喝酒、吃饭的场面都拍了下来。雨停之后,乡干部用村里提供的新镰刀、新手套,装模作样去收了一会麦子,随后他们打开车辆后备箱,村干部放进去好多贵重的礼品。吕继军就整个过程思考,一个是乡干部收麦子的时间比他们喝酒的时间还要短,再一个就是整个乡干部收麦子所花的村里的钱,竟然比收麦子所需的收割机的费用高出几十倍。吕继军回来以后逆向思维,由此创作了乡干部名为助民实则扰民的《村里来了“帮工队”》。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
2005年6月初,吕继军倒下了,他被诊断出患有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要尽快忘记我,你们的路还长得很……”这是吕继军在治疗期间写给家人的《致全家书》,这也是他留给全家人的最后书信。
“2005年9月份,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没有好的运气,他得了白血病,走了。而在他人生最后的一周,我每天都看着他的生命在一点点地消失。”连云港《苍梧晚报》记者刘兆亮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了这位“战友”最后的日子。“由于我要采访他,所以当他自苏大附属医院转至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时,我决定每天都要去看他一次。第一次,他还能朝我微笑,还能讲话,第二次,他对自己还有足够的信心,第三次,他的病情就加重了,只能抬抬手。其间,我和一直昼夜守护在他身旁的妻子交流,看到她的坚强和眼泪,看到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最后一次,我再次去看这名记者时,他的床空着,我以为他转到急救室或者别的特护病房里去了,就去问医生,医生向我说抱歉。我感觉眼泪一下子出来了……”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告诉记者,在同死神斗争的那段日子,“吕继军对我们说,你们放开手脚治疗,治得好是对医学的一次贡献,治得不好,我也是对医学的一个贡献。”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吕继军的爱人对记者说,在苏州住院的时候,由于化疗对身体伤害很大,有段时间他吃不下饭,一吃就吐,然后身体反应还特别厉害。她很是担心,但吕继军却对她笑着说,“他说自己已经想通了,我就把饭当药吃,因为有了饭我的抵抗力才会更强。”连云港电视台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吕继军的一个故事,当他在苏州与病魔作殊死搏斗的时候,台领导突然接到他的一份申请,“我申请领导特批一台摄像机给我,我打算在我还拿得动摄像机的时候,在病房里拍一部有关白血病人生存状况的纪录片……”
在苏州接受完自己七旬高龄的母亲给他的骨髓移植手术后,吕继军于去年8月30日回到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在弥留之际,面对前来看望他的一位市领导问话,“我握你的手会不会对你有影响?”吕继军艰难地说:“我是怕对你有影响。”
连云港电视台副台长孙仁广对记者说:“小吕高烧不退已经陷入浅昏迷的时候,吕继军好几次对守候在边上的孙仁广嘟囔着,“后来才清楚,他是在说:‘孙台,带子’!”“我不知道他到底在呓语还是真的拍了什么带子,一切都无从得知,他就这样走了”,孙仁广哽咽了,“我们用9年时间培育了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他却走了。”
2005年9月6日,在与死神经过90多天的抗争之后,35岁吕继军永远地走了,在追悼会上,连云港电视台领导的一幅挽联准确地概括了吕继军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肩担社会正义、镜录时代风云,一身正气英年竟别战友;心系百姓冷暖、胸怀新闻大业,三创精神不逝风范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