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海总部近日发布的2月份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报告称:“个人消费贷款持续处于萎缩态势,其中中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大幅减少了36亿元,创下了自去年7月以来的最高纪录。”从国家对房地产业采取调控措施以来,这已经是上海个人房贷连续第八个月出现负增长。
个人房贷缩水仅仅是中国银行业资金过剩的一个侧面。根据央行的统计:金融机构存差(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的差额)已达到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已经攀升到47.28%,而这个数据在1997年的时候只有9%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受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管制及宏观经济形势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约53元发放了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有47元滞留在银行间市场或者中央银行。
曾几何时,银行还在以高息、回扣等方式延揽存款。一眨眼,银行却为手中的存款找不到出路而犯愁。钱贷不出去,意味着银行还必须为这部分存款支付利息,意味着银行利润生产面临压力。
与其他国家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不同,我国银行的资金过剩并非需求萎缩,而是贷款结构失衡和金融创新产品的匮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4月份调查,民间融资的规模高达9500亿元。在城市,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个多少年喊而未解的难题;在广大农村,金融服务更是几近白纸一张。长期以来,国内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品种开发滞后。个人消费贷款是银行这几年着力开发的业务领域,但是由于鸡蛋过于集中在房贷一个篮子里,银行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银行既想通过限制措施来控制风险,又抵不过这部分“优质资产”的诱惑,悄悄放松了贷款条件。
要解决银行资金过剩的困境,一是要拓宽资金的流向渠道,使一部分储蓄分散到股市等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银行要加强内部创新的能力。这两年,银行通过重组、上市等方式,在公司组织形式上越来越接近国际规则,但距离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创新主体,仍有长路要走。资金过剩的压力正可以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促使银行在提高经营能力上走得再快些。
当然,金融创新还有赖于政府监管方式的变化。政府不仅应该扮演“抓坏人”的角色,还要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