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沙滩、海水、绿韵,以强烈的感官享受完成了人们对海南的最初印象。不仅如此,人们更渴望融入这座热带岛屿,慢慢拾掇和领略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生活样式、心理习惯,以及不同的文化观念。现实海南,能够满足无数行走者的梦吗?
据《海南新闻网》报道,海南省旅游局局长吴文学、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郑钢、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等,对此进行了多方对话。
海南旅游缺乏文化内涵吗
海南旅游“一路狂奔”十多年,产生了天涯海角、南山、万泉河、博鳌等一批旅游品牌,但有人说,海南是文化的沙漠,海南旅游缺乏文化内涵。你们眼中的海南旅游,究竟有没有文化内涵?
杨哲昆:就文化来说,海南的确是落后地区,但从旅游的角度,越是落后、偏远的就越值钱,“文化沙漠”可能是“民俗宝库”。可以说,海南旅游文化在概念上已得到普遍认同,但产品开发未形成统一认识,最有价值的本土文化还未得到充分开发。
吴文学:不是海南旅游没有文化,而是缺乏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缺乏对产品进行有文化性的精包装。首先,是自然资源认知开发层次较低,地域特色和文化不鲜明。其次,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没有突出和创造旅游业的文化特色,民俗、宗教、饮食、建筑和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未能丰富到海南的旅游产品中来。一些政府投资兴建的纪念馆、博物馆,还没有真正成为旅游产品纳入线路,不能对游客形成强劲的吸引力。此外,富含文化的旅游精品不多,品牌效应也不明显。
郑钢:海南旅游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挖掘不够;海南旅游文化不是不丰厚,而是发现不够;海南旅游文化不能说不为人认知,而是彰显不够。相对大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圈,海南的历史遗存、文化人物、岛屿文化、文化的产出等方面,的确比大陆某些区域弱些,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我在海南十几年,发现海南文化实际是中原文化对边疆的扩散过程,但作为边陲岛屿,它又产生了黎苗文化等自己的本土特色,也产生出两种文化融合后的新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在今天越来越被重视,海南需要在中原文化的背景下,通过挖掘、整理、彰显,打造出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
海南旅游的主流文化是什么
说到旅游文化,人们更多地联想到历史人文,而忽视了海南独特的生态文化、自然文化,这是否存在一种认知上的误区?那么,海南旅游文化的主流是什么?
杨哲昆:文化不是移植来的,它必须在地方萌生、发育、提升才有价值,这也是旅游开发的特点。海南本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是黎苗文化,尤其黎族3000年的历史积淀,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次是华侨文化。海南拥有300万华侨、100万归侨,按人口比例,海南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大华侨省,侨乡文化极其浓郁。但实际上,海南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华侨旅游产品。还有更高层次的天涯文化,前两种文化都是能看到或能直接感受到的,但天涯文化却是心理层面的一种情结。
吴文学:众所周知,世界文化遗产是含金量最高的文化旅游精品,但海南缺乏悠久的历史积淀,没有申报的条件。在打造国内文化旅游品牌上,海南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海洋文化、生态文化、黎族文化、仕文化、巾帼文化、红色文化等,但这些产品在古老性、奇特性、丰厚性和广博性上仍显不足。海南应以魅力强大的“热带海岛生态文化”为纽带,以博大精深的“佛、道、儒”三位一体,构筑起边疆旅游文化的长廊。
旅游开发谨防伪文化
即使在中国旅游中,真正到位的旅游文化也很少。在现有的基础和实力上,我们无法要求旅游文化的开发一步到位。但下一步,海南旅游应如何丰富其旅游文化内涵?
吴文学:旅游产品应该是文化产品。在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时,可以把科学考察、民俗体验、猎奇探险、工艺制作等文化因素有机地注入到旅游产品中去,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要注意保持人文旅游产品的传统性,对宗教、古园林、古建筑、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产品,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丰富,不做随意改动。像中国海南欢乐节、黎苗“三月三”、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南山长寿文化节等旅游文化活动,应继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
杨哲昆:人们应该形成文化旅游的意识。我们发现,越是落后偏远的地区开发可能越会出现权位的阴影,造成旅游产品难于接近文化脉络。
郑钢:打好海南文化底子的关键,在于研究和投入力量。现在看来,思想意识已经不是问题,我们甚至担心这种意识太过了,以致衍生出一些生拼硬凑的伪文化、假文化,比如离开了天然形胜去造景点,这是一种很让人担忧的趋势,既没有生命力,也容易造成误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