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丽普实习生李涛有消息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第18次药品降价。而我省则从4月1日起,对160种251个规格的药品执行新的临时限价,其中包括居民日常用药、新增药品及22种降价药品的增补规格。按理说,不管是国家一次又一次地对药品降价,还是省内多次对药品实行临时限价。 老百姓都应该为药品的降价而感到高兴,事实上,人们对药品降价表现得十分平静。“我没有感觉到便宜呀!”受访者的回答十分一致。原来,药品一旦出现在降价目录之列,很快就会从医院和药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价格更高的同类药品,老百姓很难从药品降价
部分降价药品消失
从4月1日起,部分药品实行新的限价标准后,并没有激起市民购药的热情。5日早上,家住省会东岗路850工厂的周大妈、于大妈和另一位同伴从世纪公园走出来,提到药品价格的事情,十分感慨,的确多次看到药品降价的报道了,没感觉得到实惠。71岁的周大妈说,身体上毛病不少,但面对每月只有几百元的退休金,平时根本不敢去医院,靠一些简单的药物支撑。去年冬天因为头晕得厉害住院20多天,竟花了1万多元,也没查出什么病来,很让人心疼,我一年才挣几千元钱,不知道降价都降哪去了,降价的药根本用不上。正如周大妈所说,老百姓很难用上降价药品,原因是药品一旦出现在降价目录之列,也就意味着很快将从医院和药房中销声匿迹了。记者分别从2004年6月、2006年1月和4月份省物价局发布的药品降价或临时限价名单中随意抽取了几种药品,走访了省会多家药房和医院后发现,正如周大妈所感受到的,有些降价药已经消失了。100mg*6片装规格的阿奇霉素片,曾出现在省内2004年6月21中抗感染药的降价名单中,在记者走访的5家药房中,石家庄大经街的大兴药房、火车站附近的广泰药房和普安药房都没有该药品出售,有的药房说根本没出售过此规格的药品。新兴药房、神威大药房有药品,但厂家不同,药品的价格也不同。据省人民医院的一位医务人员说,同是2004年6月降价药品目录中的头孢他叮注射液,已经很长时间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同类其他规格的药品。香砂养胃片(片剂,36片)是省内今年1月份90余种临时限价药品中的一种,零售价格34元。记者走访的范西路上神威、益康药房和青园街上的雅涛药房中,都没有该药,只有香砂养胃丸。同时出现在限价目录中的骨肽注射液(100ml0.1g,价格120元),在医大一院的药房中也找不到了,药房的工作人员说,有复方骨肽注射液。再说刚刚出现在4月份临时限价目录中的几种药品,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脑血康滴丸(35mg100粒,29元),除新兴药房有药品出售外,其他药房都没有。新兴工作人员说,价格是从以前的36元降下来的。神威药房、普安药房的工作人员也说药价是29元,但没有药品出售。火车站附近广泰药房的工作人员说,从来没有销售过该药。消栓再造丸(水丸60g,价格14.6元)在东岗路上的神兴药房和育才街上的一家药房都没有找到。而银杏叶分散片(19.2mg*12片,价格25.2元)、银杏叶口服液(40mg30ml,价格45元)在翟营大街上的乐仁堂、神威、金象药房里也都没有,只有银杏叶片。当然,这些情况并不能完全说明降价药从医院和药房中消失了。一位经营药品的王先生说,药房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一个药房以周边环境、人群等来决定出售药品的类别,彼此之间所出售的药品也不大相同。不过,只要有物价部门的通知,所有的药房都会严格按照限价或定价出售,谁愿意为了多挣几元钱,被有关部门查住罚几千元呢?
降价药是怎样“消失”的?
经营药品的王先生说,一般情况下,药品降价对药房和医院的影响是很小的,主要风险是由生产药品的厂家承担的。降价药品的“消失”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在这个问题上,医院和药房是相对被动的,因为厂家生产什么药品,医院和药房才有可能出售该类药品。再者,降价药品并不是马上就消失的,药品一般会有1-3个月的库存量。但只要还有盈利的空间,药品会继续上市。省人民医院的一位医务人员举例说,名为“优普同”的抗生素类药品,价格高时达100多元一支,降到60多元后,销量也不少,原因是从厂家到流通各环节上仍然有钱可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药品花销最多的还是在医院。统计表明,超过80%的药品通过医院销售。而一种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的路线是:药厂—全国总代理—大地区代理—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代表—医院药事委员会—药房—医生。这个链条中,出厂价其实只有零售价的30%左右,剩下的70%是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包括医药代表、医院和医生。“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药品无法生存。药品降价后,用于中间环节的费用相应地少了,医药代表推销的积极性也就小了,医生开方后得到的利润也少了,药品的销量就慢慢地萎缩了,直至在市场上消失。”王先生说,同一种药品批发给药房和医院的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给医院的价格远远高于药房的价格。省会武先生说,他经常服用青岛某制药厂生产的一种快胃片,以前是瓶装的60粒,价格是9元多,可以吃10次。后来,那种规格的快胃片在市场上找不到了,换成了压缩片,一盒两片共24粒,价格变为14元多,只能支持8次的口服量。在他看来,改换药品包装和规格,就意味着变相加价。正如武先生的感受一样,药品消失,并不是制药厂不再生产降价药,而是玩起“改头换面”伎俩,如将注射剂改成片剂、胶囊等;药还是原来的药,上报审批时换个商品名,称为“新药”;抑或改换原药品的外包装,添加少许无关紧要成分掩人耳目,再以“新药”上报管理部门审批,最后以高价销售给患者。“新药”价格高昂———药品流通过程中参与者积极性提高———药品流通起来———患者消费高价药品,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又开始了。最终的结果是,老百姓眼睁睁地看着药品一轮又一轮地降价,离实惠却越来越远。省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还说,目前,很多价格不高、效果不错的药品,根本不在医保之列,也很难进入,也说明了这一点。
降价药品“消失”的背后
按国际通例,一个上市药品主要有3个名称———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其中,化学名和通用名是标准名称,而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同类产品可以用不同的商品名。根据中国药物管理的规定,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及药品管理部门确定,而商品名由生产厂家来定。在我国,一种药品就可能有很多个商品名。以抗生素头孢曲松钠为例,头孢曲松钠是化学名,即标准名,而由不同厂家生产的成分相同、包装和规格不同的同类药品,就有罗氏芬、凯赛欣、达力嗪、菌必治、赛福松、锋力、力珀、曲沙、劲邦、万可欣等10多种,彼此之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高达数十倍。所以,多年从事药品批发的王先生认为,这无形中给了药厂之间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空间,你定价40元,我就定70元,或者更多,药厂竞相生产高“高价药”强占市场。造成的现实就是:一次次药品降价根本解决不了老百姓“吃药贵”的问题。王先生说,有时候,同一家药厂生产的同一种药品有很多规格同时被审批下来,当一种规格的产品列入降价目录后,就停止这个规格药品的生产,其他规格的同一种药品不受任何影响,照样可以高价出售。而这种情况在国外是不可能出现的,只要某个厂家研发出一种新药、申请专利后,其他厂家是不能再生产的。在国内,上千家药厂生产同一种药品的情况应该说是很正常的。据报道,仅2004年,药监局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报批,这10009例“新药申请”中,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新药即新化学实体,绝大部分是中国药典中已有的药物,仅是对剂量、给药途径或用法方面做了变更。美国同期仅受理了148种。“药品在报批环节中缺少监督机制,使得新药报批存在着各种寻租的可能性,很难堵住‘新药’层出不穷的现状。”省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说,只要医药体制的大环境不能改变,就很难解决老百姓“吃药贵”的问题。
幅度较大的几次药品降价
1998年至2000年,有关部门共6次出台药品降价措施,累计降价金额约80亿元;2001年,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公布了69种抗生素类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为20%;2003年,原国家计委制定并公布了199种、900多个规格的西药最高零售价格;2004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大幅度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2005年7月14日,国家发改委第17次对药品进行降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