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石家庄4月9日电记者王方杰报道:仲春时节,站在山腰上,俯瞰地处冀南太行山深处的南沟门村,垂柳依依,炊烟袅袅,小桥流水随处可见。4700亩山场上种满了各种果树,每年产干鲜果品100万公斤以上,年收入达200多万元。 退休返乡的老教师刘常书说:“这里的环境比城里好多了,省领导都说南沟门是山区农村的新希望呢!”
南沟门村是河北省邢台县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邢台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是个“七山一滩二分田”的山区县。多年来,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未改变。截至2003年,全县80%的乡村街道还没有硬化,半数以上的农户房屋破旧,居住拥挤,厕所乱建、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现象严重。
从2004年开始,邢台县以“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了筹集创建资金,邢台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同时采取“县直单位给一点、村集体筹一点、企业帮一点、公职人员捐一点”的方式,并动员群众投资投劳。两年多来,全县投资近1.5亿元,投工70多万个,修筑村级道路669公里,使437个村实现了进村道路硬化,210个村实现了街道硬化;全县新建沼气池1140多个,改造厕所3547个,重点解决了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问题。今春以来,全县新植树木232万棵。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4.7%,山场植被达到了80%以上,90%的村庄实现“村在林中,户在树中,人在绿中”。目前,邢台县基本建成了188个文明生态村,占全县农村总数的1/3。
为了建立文明生态村的长效管理机制,邢台县实行县、乡领导帮扶责任制,并要求每个村建立卫生清扫队、沼气维修队、科技服务队、专业绿化队、道路管护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