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评论
有一种感动,往往就有一种遗憾。
对于小杨来说,父亲可能曾经是男子汉。但他被生活压垮后,从12岁的那天起,这个孩子一夜之间被逼成了男子汉。小杨到现在也只有14岁,但我们却从他身上读懂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不离不弃。
我们为坚强唏嘘感叹,但我们也遗憾不安,生活的重担不该这么早压在如此稚嫩的肩上。我们为“成熟”唏嘘感叹,但过早的成熟对孩子太“残酷”。
读杨英咏的故事,让我们不由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背起爸爸去上学》,想起了带着妹妹去读书的洪战辉,还有很多很多……
也许有人会习惯性地感叹: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但是,把自己的书定名为《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的洪战辉说,苦难不是财富,我希望世界上没有人经历苦难。
类似的故事一再上演,感动之后,我们还该倾听故事背后的呼唤。我们知道的这些孩子,现在境遇无疑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救助无疑都迟到了很长一段时间,改善往往依赖一种不确定的机缘。我们需要一种机制,能及时发现他们,能坚持不懈地救助他们。
小杨的故事,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要“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也许小杨的故事有些个案,我们也深知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但对生命来说,两年的苦难已足够长,也已足够有太多意外。也正是对弱者的关怀,标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执着追求,更是新时代和谐进步的要求。
现在,至少,我们应该像纲要进一步指出的那样:“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
相关文章
14岁的男子汉:苦难中飞出阳光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