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溪留下了156年前珠三角文人所“秀”的30多处摩崖石刻
本报珠海讯 记者林丹报道:正在珠海博物馆举办的“珠海古代摩崖石刻图片展”显示:珠海也有“兰亭”。
王羲之的千古名作《兰亭序》使绍兴兰亭名扬天下。书法家、珠海中国书院院长张法亭历时十年的考察、研究表明,156年前,珠海也曾有过类似东晋的兰亭活动,称之“亦兰亭”,并在珠海石溪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
珠海山场(曾名香山场)是香山县的开埠地,唐代是县衙所在地。山场葱郁的后山有一流水潺潺的峡谷(石溪),这里茂林翠竹,山泉飞漱,奇石叠涌。清道光年间,逢三月初三,珠海、南海、番禺、新会等地的文人骚客就会在此仿东晋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对。张法亭说:“从乾隆至同治,文人雅士们在石溪留下了30多处书法,大到1米,小至1寸,行、楷、草、隶俱全,内容多以仿《兰亭序》为主题。石溪摩崖石刻规模之大、书者之众、诗文之雅、书法之精、主题之鲜明,足以称之为珠海的‘兰亭’。虽然,它们被历史尘封了多年,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石溪摩崖石刻的核心人物是在岭南颇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诗人鲍俊。鲍俊在石上刻诗一首,点明“亦兰亭”主题:“名署亦兰亭,谁作兰亭记。敢说溪鹅书,止学古鹅字。”鲍俊出生于珠海山场,道光三年考取进士,成二甲第二名。道光皇帝在其试卷上御批“书法冠场”。据张法亭说,道光初年,学界泰斗阮元出任两广总督,在广州创建学海堂,以书法教诲诸生,并一直保持着书法教育传统。鲍俊即学海堂一脉。清康熙年间,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以董其昌、赵孟那种形体刻板、柔弱无力的“馆阁体”流行社会。嘉庆、道光年间又兴起“尊碑抑帖”之风,崇尚壮美。然而“碑”被过分强调后又形成了造作、生硬的习气。珠海石溪的摩崖石刻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期。石溪主体书法风格是“帖派”,追寻魏晋“二王”、唐颜真卿、柳公权、宋米芾的书风。
沿珠海凤凰山南脉而上,半山之中,泉水缓缓流过,两块巨石耸立在溪流的两侧,如同打开的山门。其中一石上由鲍俊所书“石溪”两字首先撞入眼帘,摩崖石刻群由此向山上的峡谷延伸。张法亭指出一处楷书“砥柱”为柳体,草书“滴水岩”带有颜体笔意。奇的是在鲍俊仿王羲之的“鹅”字之上竟有宋代米芾所书:“古壁石”三字。据张法亭考证,从未有米芾到过珠海的记录,应是鲍俊摹勒上石。
张法亭说,珠海古代摩崖石刻丰富,除石溪摩崖石刻外,竹仙洞、凤凰山、黄杨山、连湾山、三灶灵岩洞、东澳岛都有摩崖石刻,高栏的摩崖岩画更有4000年历史。图:鲍俊仿王羲之“鹅”
(侯颖/编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