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包含三个层次: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的全面应用。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奥妙无穷———
记者 陈钧
为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如此具有魅力,是因为她以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成本,创造出远高于平均利润的巨大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新区的成功,依靠的是内因:一批成熟的成果;更是外因:发展环境的孵化。
孵化成果 产业基地是创业之家
在石桥铺科技园,有10多幢排列整齐的标准厂房,这就是高新区最早的产业孵化基地,也是重庆最早的楼宇工业基地。
重庆信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卫,重庆海扶技术公司董事长王智彪,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松山,重庆杜克高压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杜长春,重庆瑞笛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渝……他们都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旗帜性人物。他们有共同的荣誉———博士,也有共同的经历———在重庆高新区标准厂房创业,获得第一桶金;还有共同的心声:“没有高新区产业基地的扶持,我们走不出创业的第一步,当然就不会再有第二步,第三步。”
张松山不仅在标准厂房起步,而且获得最宝贵的注册资金投入;陈卫筹建重庆信威,高新区无偿为他提供标准厂房,并在管委会办公大楼上帮助他们搭建系统天线;旅英机械专家,著名“海归”杜长春在创办企业之初资金短缺,高新区为他提供了标准厂房和500万元产业基金……
软件园、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是高新区早期的几大产业园。对这几大园区,高新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进驻软件园的企业,三年内增值税区级留成部分逐年分别按90%、50%、30%的比例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区级留成的全部,年终由财政安排支出,扶持企业。为吸引国内外专家来重庆高新区创业,高新区修建了专家公寓,作为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
“千方百计,无微不至,让人才向高新区集中,高科技企业向高新区集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小若说,一个科技成果,联动的是一条支柱产业链,重庆,太需要源头创新支撑产业创新了。
孵化企业 风险投资是成果转化的跳板
1998年初,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几位负责人率领有关职能部门,到重庆医科大学拜年,此时,海扶刀作为最新的科技成果,尚在“破茧”的关键时刻,连生产许可证都没拿到。管委会为此现场召开紧急会议,当即作出决策,先腾出车库帮助王智彪研发第一台样机,后在新建成的标准厂房提供200平方米的孵化用房。
数字化医疗器械,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为活跃的工业门类之一,美国、日本和德国企业为代表的巨头,一直处于霸主地位,中国企业没有机会跨入这个产业链门槛,长期扮演“买方”角色。在王智彪团队向海扶技术最高峰发起冲击,向海外列强的垄断撕开突破口的过程中,王智彪步步创新,高新区步步支持。
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于1999年由重庆医科大学及附属第二医院、王智彪及其创业团队,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共同发起。重医大占10%的股份,王智彪及其创业团队占30%股份,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则占据60%股份。可以说,没有重庆科技风险有限公司,海扶刀就没有这么高的起点。
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便是全国首批成立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之一。
高新区不断完善风险投入体系,通过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信贷担保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信用促进会,成功孵化大批科技企业,他们成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力量。
屡屡被福布斯列入中国富豪榜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尹明善,也是在高新区获得第一桶金,重庆力帆是高新区组合投资成功的典型。为支持力帆开发一系列专利新产品,第一步,以契约投资方式投入产业发展基金40万元;第二步,在3-5年时间里,陆续由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累计投资达1700万元;第三步,由风险担保基金担保,为其提供流动资金。其间,帮助企业规范管理,进行股份制改造;最后,商业银行开始主动介入发放贷款,高新区风险投入成功退出,担保得以解除。尹明善多次感慨:“没有高新区,就没有力帆这面民营企业的旗帜。”
2001年,国家信息产业部100万元电子发展基金落户博恩科技,同时,高新区也向企业发放配套资金。“当时我们就像是在做梦一样,怎么也不相信一个民营科技企业会得到这么大的‘馅饼’。直到向管委会再三确认,才敢相信这是事实。”此后几年,高新区为企业争取到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国家创新基金、重庆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前前后后2000万元,对于新兴科技企业,是一个什么概念?”博恩科技总裁熊新翔十分激动。
孵化人才 关键在孵化企业家
高科技企业,往往对付研发难题左右逢源,而应对管理和市场杂乱无章。
因此,创办科技企业容易,壮大企业难。必须孵化人才,孵化企业家。
针对科技企业的种种“疑难病症”,高新区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
请进来,与英国领事馆、摩托罗拉、微软等大企业和机构合作,就WTO准则、企业战略、市场营销、贸易堡垒、ISO认证等知识进行培训,帮助企业认识竞争的严峻。
走出去,在远大、格力、海尔、中兴等知名企业学习,使企业家们寻找发展的参照系,建立自己的坐标系。
“山外山”是高新区一家高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创办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企业”是他们的理想。自2001年成立以来,“山外山”在磨砺中初具规模,但从管理到资源配置上与世界先进同行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总经理高光勇曾不只一次地问自己:“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才踏进3类医院器械生产行列的企业,面临国外列强对中国市场的虎视眈眈,我们能行吗?”到深圳中兴通讯学习后,高光勇的心结解开了。“一个企业,5年发展靠机遇,10年发展靠经营,15年发展靠制度,20年发展靠文化。”提出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并不难,难的是每一个方面,每一件小事如何去体现和执行。“每天学习一点,往前迈一步,每天就与竞争对手缩短一点距离———每天离我们的梦想就会越来越近。”日前,高光勇兴奋地告诉记者,山外山科技近日被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等联合授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进步奖”。
持之以恒的培训,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家,取得的收获是“四两拨千斤”。
来源: 华龙网 2006-04-12 0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