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实我们欠农民很多!”两位住在城里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发起的乡村调查活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参与
“没有想到,农民的生活会是这样艰难!”几天的乡村生活,让这群城里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民间调查者黄易与官坪村签下花椒收购协议,一年可为村民增收10余万元,黄易,从一名调查者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
首席记者 罗成友爷爷喜欢听的收音机,是马福元省吃俭用买的。黄伟 摄
志愿者在调查中感受到城乡的巨大差别。
“当你开始盘算该买波罗还是宝马的时候,奉节大山里的农民要走10个小时山路才能到镇里买双凉鞋;当你查出‘三高’症状必须要戒腥荤的时候,农民5根黄瓜煮的稀饭可能要吃两天;当你因为在网络游戏中没有PK掉那个可恶的BOSS而骂骂咧咧时,已经十几岁的农村孩子根本还没见过电脑……”
3月20日,一篇名为《其实我们都欠农民很多———重庆乡村调查者征求同行人》的帖子出现在国内一家著名网站的论坛上。
发这个贴子的人叫李柏秋,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而另一名调查的发起者是他的女朋友张亚玲。
关 注
帖子一经发出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短短几天中,就有30多位志愿者报名,愿意与其同行。在这些志愿者中,有个体经营者、大学生、法律工作者、社会学研究工作者、机关干部、大学教授以及媒体记者。
经过挑选,4月1日,由14名志愿者参与的民间乡村调查组前往忠县的新立镇,选择了该镇的双柏村和官坪村作为具体的调查点。
双柏村和官坪村是两个条件和经济发展截然不同的村。双柏村是重庆市所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百个示范村之一,而官坪村却是一个特困村。
调查组的志愿者分成几个组,带着一张精心设计的调查表,住进了双柏村和官坪村的农户家里,在与农民同吃同住中,展开调查。
调查的内容很细,包括农户家庭人口构成、土地等生产资料情况、家庭收入及构成情况、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情况、农民对当前状况的满意度及对未来的期望等。
震 撼
乡村调查中发现的一个个让人心酸的故事,让这些城里人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故事一:留守老人的眼光
“阿莲父亲那双对陌生人畏惧的眼光,让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重庆大学电影学院的学生程辉讲述他参与乡村调查的感受时心情沉重。
4月3日,程辉沿着官坪村的田坎,去一个叫阿莲的女孩的家。两年前,在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的阿莲死于一场意外的事故。她的死,只为这个贫困家庭换来了1.8万元的赔偿。
阿莲的父亲,脸膛黑黑的,两眼深陷,面对着这位大学生的突然到来,目光里充满了畏惧。
“埋在这里,我每天都能看到她。”阿莲的父亲指着自家菜地边上的一个坟墓告诉程辉。
阿莲的父亲向程辉讲述他为了生活,怎样狠心将阿莲嫁给邻县那个有钱的男人,讲述了阿莲是如何在那个晚上逃出了村子,讲述了他是如何突然知道阿莲在东莞的消息,又是如何得到阿莲出事的噩耗……
如今,老人的家里虽然盖起了2层楼的房子,但搬进去住的却只有他一个人了。
(画面:偌大的官坪村,农家小屋散落在半山上,田野间。留守在屋里的人除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就是还未成年的小孩,几乎见不到青壮年人的影子。地里的麦苗,由于缺少肥料,长得低矮微黄,秧田里已经出苗的嫩秧,稀稀拉拉,显不出春天的生气。)
故事二:村民组长的眼泪
黄德胜是官坪村的一名村民组长,在这个小山村里,虽然不算一个官,但也得为乡亲们的生老病死操心。
“他的眼泪让我感到心酸!”志愿者易卉讲起了在调查中让她心酸的这个故事。
有一次,黄德胜的一个邻居去世了,因村里是火化区,按镇里的规定,得把遗体运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火葬场去火化。当时村里没有青壮劳力,已年过半百的黄德胜只好与自己的小儿子两个人,把遗体抬到10多公里外的镇上,再找车运到县城的火葬场。
“我经常为这样的事流眼泪!”黄德胜说。
从新立场镇到官坪村,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机耕道,这条路在夏天下雨后,往往要半个月后才能通车,在冬天,一场冬雨可以让车两三个月也进不了村。
“由于交通不便,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粮食等农副产品也拉不出去,眼下增收就只能靠在外打工挣几个钱。”黄德胜说,“村里有一户农民前年种的油菜籽,到现在也没能卖出去,还装在家里。”
官坪村里虽然通了电,由于现在还未搞农网改造,没有实行城乡同网同价,每度电高达3元多,因此,虽然农户家里都装上了电灯,但开灯的时间却很少。
(声音:在未到农村亲身感受之前,走在城里平坦的柏油路上时,是体会不到山路的崎岖和艰辛的;在未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前,是感受不到农村生活的落后的。而这种基础设施上的落后,是国家公共财政多年来偏向城市所造成的。我们城里人与农民都同是中国人,在建设新农村中,农民也理应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志愿者杨毅)
行 动
“看到农村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的状况,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也应尽自己的一点力。”个体户志愿者黄易说,“城里人在建设新农村中,也应该行动起来。”
黄易是四川渠县人,四川大学毕业,现在重庆当个体户做生意。两年前,他又回到老家,返租下农民的100亩坡地,建起了一个花椒园。
几年前,官坪村七、八、九三个村民组的农民在镇村的引导下,利用退耕还林地种起了574亩花椒,虽然已经投产,但是由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产出的花椒卖不出去,村民们为此很着急。
在调查中,黄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当即与村里达成协议,从今年起,所产的花椒全部由他来收购,并负责椒农的技术指导。就在当天,他就当起了老师,把种植花椒的农民集中起来,讲起了当前的管理技术。
黄易与村里达成的协议,解决了椒农的后顾之忧,每年可以为椒农增加收入10余万元。
“虽然我这样做只能是为农民做一点点小事,但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个城里人都行动起来,帮农民一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黄易说。
(记者点评:了解农村、农民,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农民,对城里人来说,这只是第一步。而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伸出手来,在建设新农村中帮农民一把,这才是最重要的。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建设新农村中,中央对我们城里人提出的这一要求,需要我们城里人用具体的行动来落实。在支持农村中,并非要求每一位城里人都要具体地做多少事,只要我们城里人能正确地理解农业、农民和农村,公正、公平地对待农村和善待农民,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为农村和农民做一点事就足够了,农民也就心满意足了。)
新闻链接
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互动———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首席记者 罗成友
此次由重庆市民自发组织的乡村调查活动现实意义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如何实现城乡互动?就此,记者电话采访了“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
记者:新农村建设为啥要城乡互动?
温铁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我们的一些理论观点是不成熟的,导致出现了对农产品压级压价等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对立,影响了农村的健康、快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倾向”的论断,已经明确了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互动的要求。重庆由城里人自发组织的这次乡村调查是一件大好事,很有意义,为城乡互动,建设新农村开了一好头。
记者:城乡互动需要城里人做点什么呢?
温铁军:八个字,善待农民,公平贸易。进入新千年后,我们的市场经济已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城乡在农产品的交易上应该公平,不应再出现“剪刀差”。
记者:如何进行农产品的公平贸易?
温铁军:如城里人可以组织消费合作社,拒绝消费不安全的农产品。然后与农民组织起来的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合作社进行对接挂钩,在价格上实行公平交易,让农民生产安全的农产品有赚头,通过生产和消费的互动,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
记者:除了在农产品上的互动,城里人还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做点事吗?
温铁军:不仅能,还有很多事情可做,而且有两件事是必须做:一是城里人要帮助农村和农民解决一些当前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要把城里目前过剩的资源,如文化、技术、资金等引向农村,回流农村,让这些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 华龙网 2006-04-12 03: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