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塔乡应县采访,笔者看到一群群奔波忙碌的农村干部群众,他们有的在田间节能蔬菜大棚里锄草施肥;有的在乡村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班里聚精会神听课;有的正拨通广州、武汉等外地客商的手机号,联系销售;有的牵着膘肥体壮的大奶牛,正排队走进现代化的挤奶站……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县里启动了新农村建设“五大”创业工程,县委书记侯新生说:“应县这个农业大县,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通过产业化的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响品牌,让产业化的快车搭载千家万户的农民,共同富裕。 ”
应县农业生产,有三条主线清晰可见。做大基地,实施规模经营,全县基本形成玉米、蔬菜、奶牛三大基地。去年,种植玉米42万亩,占粮食面积的95%,总产2039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295万公斤。蔬菜种植25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10万亩,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到去年底,全县发展奶牛养殖场20个,养殖专业村50个,奶牛总数达到2.5万头,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人均收入725元。做强龙头,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巩固、壮大、提升农字号加工企业。带动粮食生产的有玉雄淀粉公司;带动畜牧生产的有田仁乳业、长城园、桂香园畜产加工企业和瑞阳青饲料加工厂;带动蔬菜生产的有8家脱水制冷厂和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今年在乳品加工上,又引进广州雅士利集团,投资2.5亿元,占地400亩,建设年产值上亿元的特大型乳品加工项目。做响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2004年以来,先后有青椒、胡萝卜、架豆、马铃薯4个品种获得国家认证和商标注册,今年又启动了小杂粮、紫皮蒜、乳品三个品种的国家级认证、注册工作。
应县农业产业化的巩固提升,带动千家万户普普通通的农民大面积致富,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超过10%,去年达3039元。
应县坚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当作推动农村发展进步的根本性举措,提出“五化六改”工程,即乡村道路柏油化、灌溉节水化、村庄生态化、养殖小区化、市场规范化,改水、改路、改电、改灶、改厕、改圈,使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在人畜吃水解困上,他们采取“群众挖沟子,政府埋管子”办法,近两年,完成了大黄巍、臧宅、杏宅、义井4个乡镇65个村6.2万人自来水安装工程,总投资1320万元。在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上,他们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近两年,建成了上甘港、门寨、大临河共4.5万亩的高效节水园区,其中,滴灌2000亩,管灌1.3万亩,喷灌3万亩;投资1205万元,完成了10个乡镇30个村的水利配套建设工程。他们还实施项目资金集中投放使用,大规模绿化桑干河、浑河、翠微山、龙首山、黄花梁,近两年,完成人工牧草10万亩,农田防护林网8万亩,荒山、封山造林5.2万亩,建成龙首山生态旅游区一个,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标准落实绿化面积1万亩,建成了龙泉村万亩生态森林公园1个。在乡村公路建设上,他们采用“户村铺底子,政府铺面子”办法,近两年完成了12个乡镇33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仅去年一年,完成建设里程402公里,占朔州市六区县村村通工程近一半,名列全省各县区榜首。他们还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有线电视进农村工程、程控电话农村普及工程,完成了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农民高兴地说:“柏油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锅里头,电视一开看全国,电话一拨到美国,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及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应县农民的腰包鼓了,视野宽了,观念变了。金城镇龙泉村是一个胡萝卜种植专业村,每年种植5000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村里建有2个脱水萝卜加工厂和3座冷库。他们提出打造“中华萝卜第一村”的奋斗目标,在互联网开设了网站,成立了胡萝卜种植协会,每年举办一次胡萝卜文化节,每年组织一次农民外出参观考察活动。该村28岁的女青年郭五兰在当地是响当当的农民经纪人,她的客户有上海、广东、武汉的,还有香港的,她联系起业务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套一套的。
本报通讯员丰科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