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阳春三月,走进贵阳市白云区农村,在一树树、一丛丛桃红柳绿中,在洁净的通村通寨水泥路旁,到处是村民们养花种菜忙碌的身影……微风吹过,菜花与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十五”期间,白云区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社会保障的资金达1.5亿元。 如今,白云农村56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七通”(通电、通自来水、通公路、通客车、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移动电话)。而在这些看得见的巨大变化背后,是人们思想观念质的飞跃。“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成了白云区新农村建设的另一道亮丽风景。
述职:从监督到被监督
“村委会主任向村民作工作报告?那是两年前就有的事儿喽!如今都成了惯例了。”白云区最边远的牛场布依族乡红锦村63岁的无职党员赵远才坐在自家整洁漂亮的砖房里,与笔者聊起了“村官”向村民述职的话题,话语中流露出的是满意。他说,村干部述职,村里的工作清清楚楚,大家听得明明白白,村“两委”和群众之间少了猜忌,群众与干部的心就贴近了。“有问题,村民们马上就会提出来,干部得给群众一个满意的说法!”赵老汉告诉笔者,今年1月上旬村里开过一次会,会上后坝组村民代表向村“两委”提出意见,希望对该村民组通寨路进行硬化。意见提出来了,村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落实,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多万元工程款已有了着落,“现在这条路也快动工了。”在白云区56个行政村,村村都像红锦村这样每年定期向村民报告村“两委”工作,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村民们对此由最初的新奇变为一种习惯,每到召开述职会,村委会议室坐得水泄不通,不管住多远,村民们早早到来。“村里的事就是村民自己的事,自己不管谁管?”在白云区56个行政村“两委”办公楼前都设有黑板,一块写着“村规民约”,一块写着“计生工作一览表”,而另一块是“村务公开栏”。村民清楚了村里每分钱的用处,心平了,气顺了,矛盾也少了,大家都把心思放在了发展生产上。“我是个老党员,村里给我设了一个安全监督岗,我带着村民巡逻队防火防盗。这两年来,我们村还没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呢!”赵老汉自豪地笑了。
“领头羊”:从“等”市场到“闯”市场
农民最朴实的愿望就是生活富裕起来。牛场乡党委副书记周海向笔者讲述了一件发生在该乡落刀村的故事。去年在区蔬菜办、村干部的动员下,30多户村民试种了300亩晚番茄。7月底,晚番茄丰收了,广西、广东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上门收购。看着红艳艳的番茄,数着白花花的钞票,村民们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可天有不测风云,8月中旬,客商在运货途中遭遇连日暴雨,番茄损失惨重,便对落刀村的晚番茄压价收购。这在村民中引起了不小骚动:难道晚番茄就真的不值钱了?落刀村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村支书张俊得知重庆晚番茄批发价达到每公斤1元以上,他当即以村支部和晚番茄协会的名义,动员“两委”干部、村民组长筹资3万元,收购村民的晚番茄然后装车,亲自带上几名村干部马不停蹄赶往重庆,卖了个好价钱。“不管咋说,村民的积极性不能伤,为村民解难是村干部的第一职责。”张俊说,这一次重庆之行没有白去,既解了村民之忧,村干部也重新认识了市场。“与其等别人上门,不如自己闯市场。”如今,张俊与村干部又在谋划着在全村搞“拼盘式”蔬菜种植,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在白云区,像张俊这样带领村民闯市场,多渠道开拓致富路的村干部还有很多。“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自2003年以来,白云区重点对56个村的“领头羊”进行了提升学历、增强致富本领的再教育。为鼓励村干部学习新知识,区里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选送了50多名村干部到省委党校读函授大专,对愿意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的村干部,区财政支付学费的50%,乡财政支付30%,个人支付20%,并不定期选派村干部外出学习“取经”。
文化:从“送”到“种”
在白云区沙文镇金甲村,每到大小节日或村里的大事小务,村民文艺队的锣鼓声就会响起来,秧歌队就会扭起来,“四言八句”就会说唱起来,成了村里村外一道亮丽的风景。文艺队里的许多大姑娘、小媳妇和大小伙子还在村里的企业上班,可这一点也不影响文艺队的每一次演出。“不为别的,就图个热闹、图个高兴。”村支书雷善荣说,这支队伍虽是去年才组建,可现在已是“有板有眼”,吹、拉、弹、唱、跳,哪样都不缺。村民都是自愿组合,无偿演出,没有人打退堂鼓,“要求进来的人多了,我们还得给他们‘把关’呢!”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活动,长期以来在白云区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这种定期的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仅能算是一种“喂食”满足不了他们内心对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2001年以来,白云区委、区政府把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更加注重对农村本土文化的挖掘、培养和发扬,由“送文化”转向“种文化”。每逢牛场“蓬莱地戏”、都溪“苗族跳场节”、沙文“苏庄布依族桃花歌会”等民族节日,一大批“乡土文艺家”组织起一支支村民腰鼓队,女子舞龙队、秧歌队、村民文艺队等,和村民们在一阵阵轻松、热闹的锣鼓、唢呐声中度节。
村民:从种地能手到“土专家”“田秀才”
在白云区艳山红镇摆拢村,村委会主任王军指着一处处绿阴中隐隐露出的一栋栋花园式小洋房告诉笔者,全村2101人,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836元。村里80%的男劳力在附近打工,主要从事建筑、运输等行业。“你不知道吧,有好几个农转非的居民还闹着想回来当村民呢。”王军掰着手指头,向笔者一一细数着村里的养殖大户:马鞍山组的包庭祥,现在养了60来头母猪,年收入30万元以上,还养鸭,多时一月出栏鸭苗上万只;村民汪继兰是最现代化的“村民”,开着“本田”轿车来养猪,虽说她以前经过商,去年才回村办起了养猪场,可现在也有上百头种猪,每月都有百余头猪仔出售,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麦架镇果园村33岁的村民杨明,自学兽医成才,2001年他靠6万元起家办起了养猪场,由于有技术加之信息灵通,当年卖了800多头仔猪,收入20万元。杨明毫不保留地把养猪技术传授给乡亲,在他带动下,周围5个村群众从事商品猪养殖,去年以来出售商品猪上万头,他直接带动的农户就有200多户,如今果园村家家户户都从事养猪业。目前,白云区从种地能手通过学习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已有上千人。 作者:涂朝学张晓萍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