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空间,几张小酒桌,十几个人一边听着爵士乐,一边品尝美酒,这曾是江城小酒吧的辉煌场面。但如今,这些小酒吧大部分已销声匿迹,坚持下来的也都在经营状况不佳的尴尬中喘息。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江城部分“老字号”小型酒吧,倾听这些酒吧负责人讲述辉煌的过去和尴尬的今天。
“悲情城市”的悲情命运
位于黄兴路的“悲情城市”酒吧,面积不过几十平米,风格仍保留有十年前的痕迹,但人气却不足当年的一半。零零散散的顾客,几乎让人无法相信它当年的风光。它曾是江城小型酒吧的代表,不少名人来汉也都会光顾,市内一些媒体还做过它的专题报道。“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小却如此有名的酒吧。”谈起当年的“悲情城市”,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吧客”说,虽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风格,但就是让人留连。然而随着江城酒吧竞相开张,“悲情城市”的光芒也渐渐退却。“神曲”酒吧老板袁俊介绍说,他与“悲情城市”创始人相识已久,“悲情城市”开张不到两年,这位创始人就将其转让了,如今的“悲情掌门人”已换了好几届。
没有顾客的夜晚
3月底一个双休日的夜晚,当江滩迪吧沉浸在夜色的狂欢中时,十几个平方米的“海上花”里仅坐着老板老谢和他的一个朋友。“通常情况下,我们这里周末的生意都不如平常。”老谢对此已然习惯。“海上花”是云林街上的老字号酒吧,开业至今已近十年,是该街唯一一家没换过老板的酒吧。受面积的限制,这里没有歌手唱歌,更没有舞蹈表演,除了一张吧台和一个现磨咖啡机,就只有它因为拥挤而显得格外温馨的环境。与“悲情城市”一样,这里并不适合周末聚会,它只适合忙碌一天后,和几个好友相约于此,听音乐、尝美酒以及彻夜长谈。“可是,现在这样的顾客越来越少了。”老谢说,如今像他们这样的小酒吧,也越来越少了。记者走访了解到,江城许多坚持下来的小型酒吧都面临着顾客稀缺的局面。
文化匮乏难成气候
“酒吧文化匮乏和迪吧的泛滥让我们倍感生存艰难。”老谢说。小酒吧并不是靠热闹吸引顾客。一般每个酒吧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宣扬的是一种文化,适合拥有相同爱好的群体聚会,例如在国外风靡的球迷吧、电影吧等。酒吧从国外渗透到国内时,首先登陆的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而酒吧文化在北京则格外突出地被昭显出来。据了解,武汉的酒吧起初曾经靠模仿培养出一批不多的特色群体,但由于模仿痕迹过重,本身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得到释放,最终无法形成气候。不少在当时酒吧里成长起来的地下音乐人,后来都各奔东西。
三年一个坎
云林街是汉口小型酒吧比较密集的地段,但除“海上花”外,营业时间最长的也才3年。老谢说,3年是小型酒吧的一个坎,市内很少有小型酒吧能挺过三年的。“其实海上花早已不赚钱了,我坚持到现在纯粹是个人爱好,只要有老朋友光顾,我就会一直开下去。”袁俊介绍,“悲情城市”创始人也是玩音乐的,而因在武汉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所以选择了退出。“目前他在深圳经营一家小酒吧,生意还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