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吴芳兰、实习记者张琰/上海报道
“独木桥”革命
招生,大学说了算
4月5日,汤辰浪早早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登录复旦大学网站。 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考试将在这一天公布结果。汤辰浪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2)班的学生,四天前他参加了考试。如果通过,他将提前获得复旦大学的入读资格。幸运的是,他榜上有名。
2006年的春天,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两所高校组织的“自主选拔录取”考试,分别初选1200名考生参加面试,最后各录取300人。
与此前教育部在几十所高校试行的自主招生相比,此次“自主选拔录取”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从而被喻为中国高考改革的“破冰之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大学入学考试,出现了一种另类的过法。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则更愿意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复旦和交大自主招生的意义,不仅是面试这种考试形式,而应该看到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权。以前招生的事情都是由政府来做,权力是在政府手中,这一次改革,比较实质性地使这个权力回归到高校手中。”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试试总没错”
4月1日上午8点,复旦大学光华楼前已经有不少的学生和家长在等待。男生大部分穿着西装,女生也打扮了一番,“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将在这里进行。与此同时,同样的考试也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教学E楼举行。
“面试对于我们来说很新颖。我以前从来没参加过面试,这次能跟大学里的教授们坐在一起一对一的讲话,感觉很不一样。”刚刚参加完面试的汤辰浪显得既紧张又兴奋。他还说,一位老师问他知不知道最近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一个荣辱观,当时一激动说成了“八耻八荣”。
5828名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参加复旦大学的申请资格测试,1185人参加面试;上海交通大学共有2672名学生递交推荐表,其中三分之二左右为自荐,其余为中学推荐,经综合学业评价和专家初审,共1190名学生参加面试。
两所学校的面试形式不尽相同。交大采取20分钟个别面谈和20分钟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学生五人一组,根据抽签选出的主题进行交流。来自理工农医文等各学科专家五人一组,按照学生所申请专业进行安排。根据综合学生面试表现及其学业评价排名作出选择。
复旦大学则由学校随机抽调五位专家(不同领域)进行一对一对答,每位专家与面试学生交流15分钟,录取结果最终由专家面试小组商议确定。专家面试团由170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分为30组,每组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学生德育五个领域,从专家库中各随机抽取一位组成。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贺燕显得十分自信,她说面试的时候并不紧张,觉得像平常聊天,“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聊天其实是蛮有意思的”。“面试的问题比较简单,有一位老师问我,现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以后打算学习什么专业,怎么处理兴趣与专业的关系等等很个人化的问题。但还有老师问我柏拉图的名言是什么,怎么看现在世界的石油紧缺问题;也有一位老师问我高中三年来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总之,有些问题很奇怪,有些比较普通。”
和同学一起来的强盛,已经被提前保送到清华。他说去年底参加了清华保送生的面试,当时问的问题都跟他所要学的专业相关,比较专业。“我觉得跟那些大学里的教授们面对面的接触感觉很好,他们真的很和蔼。如果我没有被保送的话,我也会参加这次自主招生考试的,毕竟是一次机会,试试看总没错的。”
“在此之前家长也会特别叮嘱,面试的时候要注意谈吐,跟老师交流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老师的眼睛等等,但真的开始面试的时候,这些叮嘱就都忘记了。不过跟其他学校的学生有了一些交流,我们是随机分组的,每个组里大家几乎都不认识,通过这次面试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汤辰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