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民::熊猫爸爸》
导视:
一对“金童玉女”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
张和民:团团圆圆在心目中已经不再是熊猫了,好像是(人们的)家庭成员一样
熊猫爸爸首次披露,与大熊猫生活23年的心路历程
张和民:花在它身上的时间比自己的小孩多得多
26个冬春交替,大熊猫屡次肩负特殊使命
张和民:作为一个礼品,我们送了24只熊猫到世界九个国家。
一份特殊的感情,一种别样的牵挂
张和民:它本身就是我们人工养大的,相当于我们的儿女一样,他们要呆在这儿,我们会把它们赶走吗?
《面对面》记者走进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家专访熊猫爸爸张和民。
精彩对白:
记者:在你的头上,有一个称呼叫“熊猫爸爸”,也有一个称呼叫“熊猫之父”。
张和民:“熊猫之父”是记者的笔误了,媒体称我为“熊猫爸爸”,我挺高兴的,“熊猫爸爸”就是“熊猫保姆”。
记者:你被咬了还那么喜欢它吗?
张和民:我手上还拿着培训棍呢,我完全可以打它的,根本舍不得打。
记者:(团团圆圆)是最好的吗?
张和民:开始它们没有那么好,通过测试以后,我们发现它们性格挺好。两个才放一起。记者:现在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在外面?
张和民: 20多只大熊猫在国外。
人物介绍:
张和民
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
1987年张和民赴美留学,获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他用14年的时间,解决了大熊猫人工繁育三大难题,先后救治帮助繁育大熊猫近200只,在业界有“熊猫爸爸”的美誉。
解说:
近日,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被台湾“农委会”做出“无法发给大熊猫进入台湾许可证”的结论报告后,这两只大熊猫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确定它们成为赴台大熊猫至今,人们对它们在栖息地的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充满了好奇,前不久《面对面》记者第一次走进这对金童玉女的诞生地,位于四川省汶川县西南部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揭开他们脱颖而出的秘密。
记者:面对面(栏目)
张和民:欢迎欢迎。
记者:大熊猫的乳名揭晓以后很多观众都很关心。我们就找到你,很多问题需要你来解答。
张和民:欢迎欢迎
记者:原来团团圆圆小时候的照片有没有
张和民:有些有。
记者:我们能不能找两张来看一看。独家资料。
张和民:我把16好的照片调出来。现在不是有人把它们称为姐弟恋嘛,她是姐姐,团团是弟弟。
记者:是不是最亲密的那一对就应该是它们?
张和民:就是它们。
记者:现在如果说我们来到这地方,我们要去看它们能看到吗?
张和民:肯定能看到,你们去找一找,去试试看。
记者:园子里那么多我们自己能不能找到。
张和民:肯定能找到。
记者:好,谢谢。
解说:记者开始在保护区里寻找团团 圆圆,半小时过去了,这时记者发现了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大熊猫。
记者:它叫什么
工作人员:它叫雷雷。
记者:送走就一定要关在笼子里吗?
工作人员:等会要装在车上。
记者:送到哪里去?
工作人员:雅安。
解说:这只叫雷雷的大熊猫,是大熊猫圆圆的妈妈,据饲养员介绍,在断奶前她一直把圆圆带在身边,因此圆圆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圆圆也在妈妈那里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给将来圆圆自己做母亲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记者:这饼里头有什么?
工作人员:大米,玉米混合饲料做的。
记者:有竹子吗?
工作人员:雷雷,有竹粉。
记者:放竹子干吗呢?
工作人员:路上有些时候给它添加点竹子吃。
记者:它自己能抓得到吗?
工作人员:它不抓,我们工作人员喂它。
记者:你同时把饼和竹子放进去它会吃什么/
工作人员:当然是饼。
记者:还是饼好吃?
工作人员:选择最好吃的。
现在,现在她将被送往另一个保护区-雅安基地去休息。
记者:看见这个牌子了。团团圆圆,团团父亲是谁,母亲是谁,出生年月,特点。圆圆,一样的内容。上面还有公众开放的时间,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二点,还有一个媒体开放的时间每周星期二,四。下面还有一个经过选拔的过程,行,牌子不看了。咱们还是去看看团团圆圆。
记者:这只是谁,你猜一下,我们找饲养员验证一下。
游客:我也不能猜出它(是谁)。
记者:这只应该像圆圆,我们想让你帮我们辨认一下。
工作人员:现在坐着这个是圆圆,那边是团团。
记者:我们猜对了,我们刚才是巧合。我们觉得这个应该是圆圆怎么能辨别出来。
工作人员:圆圆的脸要圆一些。
记者:不会是因为取了这个名字,脸就圆。
工作人员:不是,它小的时候一直就这样。
记者:公的和母的怎么辨别?
工作人员:公的和母的现在根据外貌特征不好辨认。必要要到性成熟以后才好辨认。
记者:这是什么?
饲养员:是牛奶。
记者:光吃牛奶吗?
饲养员:对
记者:有时候加别的东西吗?
饲养员:是,圆圆
记者:它们俩饮食是分开的吗?
饲养员:分开的。
记者:碰到生人它们不会发火吧?
饲养员:不会
记者:这是什么?
饲养员;是精饲料。
记者:这是饼还有胡萝卜?
饲养员:对。
记者:其他的熊猫有没有这个待遇?
饲养员:有。
记者:它们的饮食配方都是一样的吗?
饲养员:配方就是营养食品和高纤维。
记者:喝的真快,三顿都是吃这个还是不止三顿。
饲养员:不止三顿,竹子都吃很多。
记者:全部都是吃一样的/
饲养员:比如竹子没有了,我们就添一些,还有苹果,竹笋。
记者:我能喂它吗?
饲养员:你不行,不好意思。
记者:为什么,我喂它会咬我。
饲养员:这个挺危险的。
记者:用的什么眼霜,你。
记者:多长时间才建立这种感情,它能够认你?
饲养员:挺长的,要一段时间。
记者:它生下来就是你带它?
饲养员:不是
记者:你带了多长时间?
饲养员:从去年6月份。
记者:有没有跟你发过火?
饲养员:它一般不容易发火,这只挺乖的。
记者:选饲养员是不是也有讲究。女同志喂圆圆,男同志喂团团。我能摸它一下吗?
饲养员;可以。它不会打我吧?
采访:
记者:你们选择这个编号,19、16号,大家觉得是不是有意的?
张和民:没有,我当时也很奇怪。台湾有些媒体也问过,你们选择这个号挺好玩,16是六六大顺,9是长长久久,说你们是不是有意安排的?我说绝对没有,我这13只大熊猫就是随意编的号
记者:你参加投票了?
张和民:我参加投票了,我一直投票投和和美美,我一直投票。那天晚上坐在家里面,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爷爷奶奶,还有我们这一辈,还有自己的小孩,那种其乐融融的状态,团圆的样子,没办法,自己不自觉的就按了团团圆圆
记者:也有人猜测是不是政治含义在里面?
张和民: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也不是你说了算,是1.0751亿口投的这个票,而且这些人,我是代表我家里七八个人投的票,你要说那是一种政治,那就是是最大的政治了
记者:台湾也有很多人把它比作“熊猫飞弹”?您怎么看?
张和民:我也听说这个事了,某些人可能有他们的想法,我觉得他们太紧张了,全世界人们有谁把熊猫称做为“飞弹”的,都说熊猫是和平的象征,友好的使者。
记者:您作为一个当事人是什么时候得知要送台湾一对大熊猫的消息?
张和民:我就是(2005年)6月1号听了宣布。
记者:比我们先呢?比公众先?
张和民:我还没得到消息,还是陈云林主任宣布,要给台湾送熊猫,我高兴坏了
记者:高兴什么呢?熊猫要送出去还高兴?
张和民:我所谓高兴,我至少我们所做的工作要得到一次承认,这个熊猫种群起来了,熊猫能从我这里出去,当然对熊猫都是有感情的,毕竟这个熊猫长大,它不到台湾也会到其它地方去,不到台湾可能到其它城市,可能到放归到野外,它总归要离开这儿。
记者:但是我们也担心,它的栖息地在卧龙,气侯台湾跟卧龙是完全不一样的,将来它怎么适应?
张和民:这个话题也有台湾的媒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他说熊猫到台湾不适应,我说这是一个偷换了概念,如果我的熊猫放到台湾的自然环境去,在台湾是野外放归,它肯定是不行的,肯定是适应不了气侯的,但是错了,我的熊猫去是进行圈养,不是放到自然环境当中去,是人工条件下的饲养就没有问题了
。
记者:乳名征集出来以后,团团圆圆的生活有变化吗?有变化吗?
张和民:有变化,挺大。
记者:为什么要单独把它们放在一起?
张和民:就是让它们两个培养感情,不能移情别恋了,你们两个必须在一起好好呆下去,我还有个单独的饲养组进行饲养管理。
记者:这样会不会养成他们两位娇生惯养或者形成一种特权思想?
张和民:它们不知道,团团圆圆并不知道,它只是感觉到可能不像过去,今天我可以跟这个小朋友呆,明天跟那个大哥哥呆没有这个了,营养配方方面跟其它熊猫是一样的,
还有就是控制人们参观数量问题
导视:
数十只大熊猫角逐激烈,胜负难分
张和民:符合年龄条件就有23只。
5项标准层层把关,11只入围展开筛选
张和民:遗传标准是最重要的。
熊猫爸爸首次披露大熊猫爱情审美的独家故事
解说:现在‘团团’和‘圆圆’单独住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6号兽舍里,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它们的卧室与一个运动场相连,运动场内新搭建了木架、假山、水池等设施,它们独居一室不再和其它熊猫见面。
记者:那团团圆圆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
张和民:这次送熊猫可正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没有这个条件,那个时候熊猫少,我们中心只有十几头、二十头熊猫。
记者:这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任务吗?
张和民:不,我们熊猫出去很多次了,但是那个时候都是在那么一两只当中选,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一次国台办一宣布,熊猫要从卧龙这儿选,符合年龄条件就有23只。
记者:年龄条件年龄是怎么规定的?
张和民:一岁以后到四岁半以前,当然现在可以到五岁半以前,有些到六岁半以前都可以,一岁到性成熟之间,我们要选亚成体的熊猫去,所以我们要选亚成体的熊猫去,从我们谱系上一看,二十多只,23只。
记者:23里面就可以选两只了。
张和民:对呀,23只选两只,这个时候就是叫你选,你也不容易,这一对儿也可以,那一对儿也可以,你也觉得责任重大,叫我们选,叫我一个人选肯定没办法干这个事,后来我们大家一商量干脆成立一个专家组,根据我们姘识经验,出了一个五项票准。
解说: 专家组制定的五项标准,包括年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外貌特征和遗传等五大标准来选择团团圆圆。
记者:与其它的熊猫相比有什么优势?年龄是一样的,身体健康呢?团团圆圆是最好的吗?
张和民:用身体健康标准和心理健康标准加上外貌特征标准和遗传标准,这四大标准,最后综合进去只有11只大熊猫入围,六只雄的,五只雌的,包括团团圆圆在内,这个时候就跟航天员差不多了,选它,哪一个组合是可以的,都没什么大问题,11只熊猫配合成很多个组合。
记者:怎么配对?
张和民:比如说一号和几号都可以配,一号和另外一个号也可以配,能够配出很多组合来,但是我们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时候遗传标准是最重要的,只要没有血缘关系的雌雄搭配都可以。
记者:团团圆圆家族有什么特点?
张和民:遗传标准一核对就有9个组合,就是9对,所以我们就开始做心理测试。
记者:心理测试?
张和民:我们测试性格,这两个熊猫合不合得来。能不能在一起呆,能不能培养出感情来。
解说:经过9个组合的配对测试,符合专家组五项标准的最佳优化的配对组合是16号和19号。
记者:一开始就像现在这么好?
张和民:开始是不一样的,开始不是没有这么好,通过测试以后发现性格很好,两个才放一起的,比如说16号它有一种大姐姐的风范,它比19号团团要大两天,老是带着团团走,团团也很听话,自己像小弟弟一样,大姐姐你走前面,我跟着你走,姐姐爬树,它也爬树,姐姐卧在那儿,它也跑去卧在那儿还相拥而眠,挺有感情的样子。
记者:标准里面还有就是外貌,外貌上对熊猫本身有什么意义吗?
张和民:我们有一个熊猫叫莎莎,那是我们圈养熊猫当中我们人认为它是最漂亮的熊猫,身材长得很匀称,脸也好看很圆,眼睛又很大,而且性格很温顺,走路慢悠悠的,走的那种猫步姿态,都非常漂亮都非常优雅,它一到性成熟,第一年发情,把所有的公熊猫那简直像发疯一样的追它,
而我刚才说莎莎还没到(发情的)点,没办法,我们就悄悄的像这么黑的天,晚上,我们把莎莎弄进来,把气味留下来,把到点的(公)熊猫拿进来,这个熊猫公熊猫发情到高潮期的时候,倒着走,靠闻着气味,它近来闻那个气味是喜欢的,马上高兴了,高兴以后很快就配上了,
记者:这个是你们演绎的还是真的?
张和民:这是真的,绝对不是演绎的,这个事真实的,所以熊猫也有审美观。
下节预告:
昔日被动的选择,变成今日根植于心的事业;
张和民:这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到现在,还没解决完,所以就留下来了。
23年与大熊猫朝夕相处,却时有意外发生
张和民:就在我的腿上咬了一口。
14年倾注心血,苦心攻克大熊猫繁育难题
张和民:连续六年100%成活率。
解说:
张和民,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在卧龙从事大熊猫研究工作,当时一共分来了110名大学生,由于条件艰苦,后来只留下6位,张和民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当时怎么会选择这里?
张和民:我当时实际上选择的是西藏大学,我写了申请,而且学校还宣称我说我主动到边疆,最后我们班上有两个党员去了,他们去了我就没有去成。我一看还有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搞熊猫的,我就主动申请到这来了。
记者:是第二选择。
张和民:是。
记者:什么原因让你留下来干了那么长的时间?
张和民:我在(上世纪)80年代跟中外专家一起合作当中我们是助手,有些时候好多事自己想干,没干成,认为他们有些方面也不一定那么正确,就想回来把这个事情干好,还有我去留学的时候,看到美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当时给我一个紧迫感,国宝大熊猫,那么有名的,而在很多方面都是不知道的。
记者:是因为你的工作,你才喜欢大熊猫,还是像很多人那样我喜欢大熊猫,所以才开始关注大熊猫。
张和民:开始是工作,后来随着工作的深入自己也爱上动物。比如说熊猫发情难这个问题想解决,之后把发情难解决以后,小仔出生的很多,哪有存在一个育幼成活难的问题,又想把这个问题解决,这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到现在,还没解决完,所以就留下来了。
张和民: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这个熊猫,特别是小孩4岁到8岁之间,是因为他看到熊猫这么温顺,觉得熊猫好像,有点像母亲的样子慈祥可爱温顺。
记者:它除了温顺的一面有没有另外的一面?
张和民:当然也有了,譬如说它不高兴的时候,或者说在它的青春萌动期的时候,还有怀孕发情期的时候就比较危险。1992年的时候,我培训一个两岁多的熊猫,我让它上树,最后它在里面呆久了,很热了,它不高兴了,转过头就在我的腿上咬了一口,我还在医院里躺了三个月
记者:被咬了以后还会那么喜欢它吗?
张和民:它当时咬我我还舍不得打它,就叫我的同事过来一起把嘴强行扳开。我手上还拿着培训棍,完全可以打它,根本舍不得打它。
记者:为什么舍不得打它?
张和民:它在我心目中像自己的小孩一样,想到它的时候比向自己的小孩还多。
[同期声]记者看熊猫吃竹子
[同期声]记者看熊猫吃竹子
记者:像吃甘蔗一样,但是它比人吃甘蔗还灵活,一撕,皮撕了,它选呢,你看,多聪明!选自己爱吃的。这个竹子为什么要插起来?
饲养员:我们这样是做一个实验,看它是平着放吃得好还是插着吃得好。
记者:那你每天插一次,吃完了他第二天又来了,它不明白吗?这个地方的竹子被我吃掉了。
记者:我们今天在园子林看,熊猫吃竹子的动作很潇洒,它先把皮剥掉,动作很干净利落,用牙齿,这是你们训练的还是它天生的?
00:21:29:00
张和民:不是,它知道怎么节约能量的,如果在野外的话,它剥皮像人类吃甘蔗,把两边剥掉,咬一口不马上咀嚼,这样咬一口,这边咬一口,把嘴边塞满了,开始咀嚼,然后吃竹叶的时候,它拿着竹叶一拉满嘴都是竹叶的时候,它这个时候拿上,这边也拿上,拿成一把竹叶它就开始吃。
记者:但是非常有趣,明明是采来的竹子,你们不喂给它,插在地上让它自己吃。
张和民:这就是模仿野外生态环境,让熊猫感觉到我就在这种自然环境当中
你如果把它横着放倒在地上,给熊猫的感觉不一样,觉得很不自然,也跟熊猫造成一种懒惰的情绪。竹子栽在这个地方,它必须把它咬断拿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解说:1987年张和民赴美留学,获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后放弃定居美国的机会,回国主持研究大熊猫繁育工作。14年来他解决了大熊猫人工繁育的三大难题,先后救治帮助繁育大熊猫近200只,在业界获得“熊猫爸爸”的美誉。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提供独家资料?我们平常外界看不到
张和民:这是2005年有史以来,使我们大熊猫繁殖史上的一个契机,现在我们中心总共出生了18只熊猫全部成活,其中16只就在中心,有2只在海外,所以这16只熊猫全在一起。
记者:18这个数字算多吗?
张和民:最多的,很不容易。
记者:一般的年份?
张和民:一般的年份7只或8只。最多就是11只,这是最多的一年。
记者:在你的头上,有一个称呼叫“熊猫爸爸”,也有一个称呼叫“熊猫之父”。
张和民:“熊猫之父”是记者的笔误了,本身媒体称我为“熊猫爸爸”,我挺高兴的,“熊猫爸爸”就是“熊猫保姆”嘛,
记者:有什么区别吗?
张和民:就是照顾熊猫。那肯定区别大了,我的前辈,那么多的前辈做熊猫研究的,为熊猫保护做了那么大贡献的人都没有称为“熊猫之父”,我不能称。
记者:大家都知道熊猫有三难,你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三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三难?
张和民:
就是说我们当时统计的结果在80年代只有24%的雌性熊猫,还有24%的雄性熊猫能正常发情,这就是我们说的发情难,很多熊猫不发情,怎么喂都不发情,不知道什么原因。第二个难就是配种受孕难,怎么呢?配了种以后的熊猫不生产,没怀孕,做人工授精也不成功。后来我们又发现一个难题,叫育幼成活难,就是熊猫繁殖出来了的,成活率很低,只有30%左右,
记者:原因呢?
张和民:原因很多,我举一个例子,有些科学家认为熊猫是吃竹子的,在野外是97%是以竹子为生 ,
在圈养情况下,他们也认为圈养的熊猫不用给蛋白质,不用给配合的饲料吃竹子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圈养熊猫需要提供其它的营养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这些都是需要的,所以我们逐步逐步理解这个熊猫以后,把精饲料和竹子兼搭饲养还有水果,还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提供不同配方,解决以后熊猫发情问题没问题,所有的熊猫到性成熟都能正常发情,也培训这个熊猫,甚至看录像。
记者:看什么录像?它能看录像吗?
张和民:它也看,我们要让它看另一只熊猫的交配,它不能到现场,我们要让它看看,培训。有的熊猫配制它的后肢力量,
现在我们中心已经连续六年百分之百的成活率
[同期声]大熊猫发情,大熊猫产仔
解说:繁殖的三大难题解决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圈养大熊猫放归自然的问题,现在在卧龙大熊猫保护区就有一只叫祥祥的熊猫已经培训了三年,最近通过专家论证,这只熊猫已经具备了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如果这只熊猫放归成功,那么熊猫祥祥就能够参与到野生大熊猫生活当中去,繁殖、留下后代
记者:放养的过程是不是很顺利?
张和民:不是太顺利的,熊猫当时放出去,你心里很着急,放出去的时候是一点经验也没有,它只知道人就是它的妈妈第一天,第二天早上去看鼻孔里钻的全是蚂蟥,嘴里、肛门全是蚂蟥,全身都是,一看都是痛心得不得了,我们饲养工作人员说,干脆不放了拿回去,舍不得,但是没办法,我们说一定要让它坚强起来,不要流泪,让它坚持,心要狠一点,让他出去,但是很好,一年以后我们祥祥就知道了,我在哪个地方呆我怎么做,
记者:它有没有试图找回来?
张和民:第一年是非常想回来,我们的科研人员饲养人员一去,一走的时候,它有一种留恋,它留恋你,希望你呆下来,那种叫声你就清楚,但是你得狠心,这个时候你不能心软,一心软就完了,那就放不成了。
记者:有没有发生过放养的熊猫又跑回来?
张和民:那种情况多,我们有一只熊猫叫白雪,是秦岭的大熊猫到我们这儿来繁殖大熊猫,已经生了好几个小孩,突然有一天它已经怀孕了,它自己很聪明,它把门拴开掉了,开开门自己走了,自己走了以后,我们人员还看到它了,想让它回来但是它没有,径直往山上走了,四年半以后它在这个地方出现了,当时我们不知道它是白雪
。
记者:没有给它留下标记吗或者芯片什么?
张和民:有标记,后来才知道。我们技术人员下的命令就是把它赶走,不要去管它,所以我们就把它赶走了,第二天它又来了,我们再看看,再观察,然后第二天下午又把它赶走了,第三天它就不让你赶了,第三天它就直接到我们实验室来了,最后一检查,一看哎呀,高兴坏了,是我们四年前走掉的白雪,因为我们在它嘴唇上做了芯片,有标记的,发现它的臼齿里面插进了一个很大的竹签,化脓了,溃烂,它根本不能吃东西,所以它体重消瘦很严重,兽医赶快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赶快给它消毒、输液。
下节预告:
26个冬春交替,大熊猫屡次肩负特殊使命
[同期]1957年到1983年这个时间段以内作为一个礼品,我们送了24只熊猫到世界九个国家
张和民:它本身就是我们人工养大的,就相当于我们的儿女一样,你说,它要呆在这儿,你还能把它赶走吗?
解说:
从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四川宝兴一个农家发现一张黑白相间的动物皮,大熊猫留给西方人的只是一段段美丽的传说。直到1936年,美国纽约的一位服装设计师露丝替丈夫寻找大熊猫而来到中国,她进入四川汶川县,经过两个月的苦苦寻找,11月9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这种神秘的动物,她为这只幼崽取名为“苏琳”并带它迅速回到上海,露丝仅仅以两美元的“贿赂”,就登上了美轮“麦金莱总统号”,她提着一只柳条编织的大筐,在海关登记表上写着: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就这样,1936年圣诞节前夕,当露丝和“苏琳”抵达旧金山时,众多提前获得消息的人前来码头迎接。在此后的一年里,苏琳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商品广告上,尽管它只活了一岁半,但却永远地被载入了史册。
记者:那熊猫作为礼物开始送出去,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张和民: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宋美龄,将熊猫作为一个国礼送到美国,1957年到1983年之间,这个时间段以内作为一个礼品,我们送了24只熊猫到世界九个国家,但是从1983年以后就停止赠送了。
记者:为什么停止赠送?
张和民:对于资源也是一个浪费,这种情况,另外就是百姓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加强大熊猫保护这方面的力度也越来越强,尽量减少熊猫这样种子资源的分散。
记者:但是1983年之后仍然有输出的情况。
张和民:
条件符合,有这个能力的,进行科研合作研究的,可以签订10年的科研活动计划。比如说美国华盛顿动物园,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我们进行了长期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熊猫也生产了,而且生的小熊猫也回来了。现在像华盛顿熊猫,全美还征集它的小名,最后征集的小名叫泰山。
记者:租借的标准是什么?
张和民:租借的标准当时首先要有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人员的条件还有设备的条件,还有饲养管理的水平,就是你这个动物园或者是科研机构要有这方面的管理能力,饲养管理能力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互相进行。
解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就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礼物送给美国,随后它们在华盛顿动物园定居,1972年被美国民众称为“熊猫年。”
记者:现在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在外面?
张和民:现在有20来只大熊猫在国外。
记者:它们状况怎么样?
张和民:都非常好,合作领域加强合作。比如说我们派专家去,他们也派饲养人员来,长期进行合作研究,在发情、生理、健康、饲养管理很多方面都进行交流,双方都促进,大熊猫饲养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比如说美国圣帝亚哥动物园生的华美,就是回来的华美,就是西半球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生的熊猫。
记者:我们在园里看到很多圈舍上面都有牌子,认养标准的牌子,这怎么回事?
张和民:
分享认养,就是我们几个人钱不多,我出一点,你出一点,他出一点,我们联合起来认养一只大熊猫,只要这个费用达到4万块钱,为熊猫一年的生活费;另外一种认养我们叫特定认养,我一个人或者公司,负责它一年的生活费用,那就一个人认养,就挂一个牌子,我自己认养,这是第二种认养,第三种认养就是终身认养,付上30万块钱以上。
记者:会不会引起外界的误解呢,你们拿熊猫在赚钱?
张和民:没有,我们是用在熊猫的宣传教育、当地的学校教育方面,还有熊猫饲料补充、科学研究,比如我们祥祥的培训放归,都是用的这些钱,国家还没有立项在支持放归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干起来了
。
记者:23年的经历,你的工作可以说是艰难困苦,千辛万苦,那么你的工作意义何在呢?
张和民:我经常跟我的年轻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交了一个任务给你,开始可能你不喜欢,但是一旦钻进去了,你觉得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你去解决的时候,你可能通过你的努力能解决,那就是一种成就感,那就是一种事业。都23年了,所以并没有算这个时间,也不知道怎么算这个时间,所以还是要有事干,还是有问题,还是要解决问题,就在这个时间就过去了,那可能就叫追求,也可能就是事业,我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还是回到团团圆圆身上,台湾方面不同意,不去,你们怎么照顾团团圆圆 ?
张和民: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我们人工照顾养大的,就相当于我们的儿女一样,你说它们要呆在这儿,你还能把它们赶走吗?
从我的心目中来讲,它已经是属于台湾同胞的了,团团圆圆,都是为他们取的,这么多工作为他们做的,我相信台湾小朋友不会答应,台湾同胞可能不会答应,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去台湾,我一点都不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