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名家之子讲述刻印历史———
名鹊起 政府首印出我家
我父亲张樾丞是河北新河县小寨村人。1883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只在村中念过私塾。14岁那年,父亲步行数百里来到北京,投奔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学艺,18岁正式出师。 随后,父亲在琉璃厂来薰阁设立刻章的摊位,他逐渐与许多时常出没琉璃厂的文人墨客成为朋友。
有一天,琉璃厂藻玉堂的主人王雨请父亲把梁启超所书写的“龙飞虎卧”4个字刻成章。这枚章成为父亲的成名作,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赞叹道:真铁画银钩也!于是父亲得了“铁笔”之雅号。
创办“同古堂”铜墨盒成时尚礼品
1912年,父亲在西琉璃厂开设了一家图章墨盒店,叫做同古堂。为什么要叫同古堂呢?原来,有一天凌晨,父亲逛早上的“鬼市”,看见有人出售一个生满铜锈、满是黑泥的扁铜盆。他假意不在乎地说:“你把这破脸盆卖给我,我拿回去当鸡食盆用。”回到家,父亲把这个盆仔细清洗一遍,铜盆四周露出凹凸的文字和花纹。根据资料记载,这是汉代的珍贵文物“铜鼓”。父亲对这个铜鼓十分喜爱,于是取“铜鼓”的谐音作为店名,叫做“同古堂”。
父亲除了刻章外,还刻铜墨盒。铜墨盒是当年盛行一时的文房用品,被当做表达友情、亲情的馈赠品,也曾作为嘉奖品、纪念品而风行一时。
当时讲究在铜盒的表面,镌刻各种图案。包括绘画、书法。父亲视铜如纸,以刀代笔。他的仿汉代玉雕游丝工艺刻铜,使铜墨盒表面的图案细得像发丝。父亲还把刻竹的刀法,运用到刻铜上,仿刻竹中的“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阳文花卉,极为生动古雅。
许多留存到现在的墨盒底部,都留有我家店号“同古堂”的戳记。
鲁迅在日记中就多次提及到琉璃厂同古堂购买铜墨盒、镇尺。当时许多著名书画家都乐意为墨盒制作提供画稿。这也使得刻铜与名家书画艺术结缘。
宣统御印出自父亲之手
在满清八旗子弟和朝廷重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酷爱把玩金石书画,他们与父亲结识后,把父亲刻印的名声传入了皇宫。父亲为当时的宣统皇帝镌刻了“宣统御笔”、“宣统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不忘在莒”和“无逸斋精鉴玺”等5枚御印,这些都成了传世之作。
徐世昌、段祺瑞、张宗昌、曹锟、康有为、冯玉祥、吴佩孚等人的印章都是出自父亲之手。甚至连北京大学授学位的章、当时的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上“中央银行总裁印鉴”的章,也是出自父亲之手。
父亲平生治印超过十万方。民国初年,一个保姆一个月可挣两块银元,可买一袋白面。父亲当时刻一个字两块银元,求刻者仍络绎不绝。因此父亲被称为琉璃厂“三大财主”之一。
鲁迅日记记录到我家治印
1917年3月29日,同古堂为鲁迅刻了两枚木印。鲁迅在当日日记中写道:“从同古堂刻木印二枚成,颇佳。”鲁迅从此与父亲熟识,常去同古堂小坐。《鲁迅日记》前后4次提到去“同古堂”刻印,数量达10枚之多。1932年,鲁迅离京6年后再次来京,他又来到同古堂,并说自己拟与郑振铎编印《北平笺谱》,父亲立即倾其所有,将店内所藏笺纸全部送给了鲁迅先生。
1925年,父亲出资建立“邃雅斋”书店。当时书店资金雄厚,雇了店员30多人。收的书多又不急于出售,因此藏书很多,“邃雅斋”有好书的名声也传了出去,一些名流学者蜂拥而至。邢赞亭、傅斯年、陶兰亭、郑振铎等人都前来买书。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还给“邃雅斋”写信,希望能从这里买到他想要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