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慈善医院应该以什么样的模式来发展?起步较早的广州慈善医院从帮特困重症病人入手,摸索出一套经验,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中的烦恼”。
尴尬与无奈
“看病不要钱”或“可能只是象征性地收点钱”,这是许多病人走进慈善医院前的想法。所以,广州慈善医院自开办以来,尴尬与无奈一直相随。
“听说这里有慈善医院,广州一些区医院治不了的病人经常要我们过去接,一些街道的低保户没有孩子在身边,送来后亲属就走掉了……”广州慈善医院急诊科主任覃小兰说,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医务人员有时还要给病人提供吃穿。有些出自社会底层的病人,因性格的原因或是心理缺陷变得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定,护士姑娘经常被骂哭。
一些享受优惠不够多的病人也会发牢骚:“才优惠这么一点呀,这叫什么慈善医院呀!”一些不了解医院运作规定的病人,听说只有符合条件才能申请不同额度的优惠时会不讲理地质问医生:“打什么‘慈善幌子’啊!”
社会上对慈善医院的误解使医院十分为难。覃小兰经常会接到110、120送来需要救治的无亲属、无单位、无钱的“三无病人”,她说:“从道义、医德和社会责任来讲,医生治病救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从医院本身的运作来说,这类病人多了,实在难以承受。”有时,医务人员不仅要看病,还要帮助病人找亲属、送人、解释、劝说……许多医务人员反映:慈善医院的工作很有意义,但实在不好干!
靠什么“活下去”
既然叫慈善医院,谁来为病人结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慈善医院的资金来自三个方面:社会捐助、政府财政支持和医院方面的减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从1996年起,广州就开始着手筹建慈善医院。7年间,募集社会各界捐款9500多万元,财政拨款4000多万元。在各界的努力下,一所近2万平方米、200多张床位规模的慈善医院终于运作起来了。自从2002年10月正式开业至2005年底,这里收治特困病人住院已达3921人次,平均每人次受资助额近8000元。
运行3年来,“慈企分家”成了广州市慈善医院成功的重要秘诀。所谓“慈企分家”,是指医院大楼的建设及对城镇特困人员的资助由市慈善医院院务委员会通过社会募捐及政府补助来支付,而经投标取得医院经营权的是广东省中医院。因此,就算经营失利,院方也无权沾手募得款项。自然,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也成了广州慈善医院的另一块牌子,中医院仍可照收普通病人,医疗费用按照市场价格收取。但两家医院是独立核算的,确保政府财政支持和慈善捐赠收入专款专用。医务人员只拿中医院的工资,在慈善医院的工作是完全义务的。
目前,这里收治的对象主要是广州市城镇特困人员。在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广州市慈善医院针对资助对象、资助病种、资助标准等制定了城镇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资助办法。此外,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还规定符合条件的特困病人可免挂号费,住院费、检查费则减免10%。
出路在何方
采访中,病人还是普遍为慈善医院的出现叫好,认为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还有许多不合规定条件的病人享受不了医药费减免的优惠。
据报道,2005年2月开业的“中国首家民营慈善医院”上海慈爱医院,去年底因持续亏损不得不转变管理思路,试图通过“赚钱搞慈善”让医院“活下去”。对此现象,有专家认为:相比国外基金支持下的慈善医院而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医院还未出现。
“这些年,我们所走的路子和方向是对的,但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广州市慈善会副秘书长、广州市慈善医疗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久称,国内办慈善医院可借鉴的经验实在太少,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实情不一样。目前,广州市慈善医院又面临着扩容的资金压力,因为病床平均使用率已近九成,最高时已超过103%。钱从哪里来?这两年,广州市民政局企图通过社会募捐和福利彩票资助等方式筹资,希望在今年能筹到5500万元。
专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医院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建立在稳定可持续的公益基金上,不以赢利为目标;二是有透明且高效的管理运营机制做保障。很显然,刚刚起步的慈善医院,目前仍未具备足够的条件,离基本解决特困病人看不起病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