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罗成友
明媚的春光中,大足县拾万镇八堰村成片的水田里,“嘎、嘎、嘎”的鸭叫声此起彼伏。“在稻田里养鸭是一举多得。”养鸭大户陈邦昌在田坎上一边赶着鸭群,一边对记者说:“鸭子吃害虫,鸭粪肥稻田,鸭子卖钱增收入。 我养的2000多只鸭,每年增收近万元不说,节约的农药、化肥钱也有好几百元,还减少了农田的污染。”
农民也算起了生态经济账!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足县通过创造友好的环境来发展生产,促进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耕制变革:成本降低、土质变好、粮食增产、收入增加
大足县龙岗街道办事处龙岗村的李文菊,家有4亩稻田,于去年全部采用了免耕法的新耕制:种一季水稻后,冬季增种一季冬菜。
县农业局专家就她家这4亩稻田变革耕制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算了一笔账:增种一季冬菜,1亩地增加了500元以上的纯收入;秸秆还田,可节约20%以上的化肥,1亩地是40元;免耕节约了犁田的费用和劳力,1亩地节约100余元;免耕法使每亩稻谷增产50公斤左右,增收近70元。
这一算,耕制变革的经济效益甚为可观,每亩稻田节约的种田成本(劳力和化肥)是140元,增加的冬菜、稻谷收入是570元,共计可增加收益700元左右。
耕制变革还带来了可观的生态效益:少施化肥和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免耕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灌溉用水。
今年,大足县的45万亩稻田,有30余万亩实行了免耕;13万亩旱地中,有3万余亩实行了免耕;冬菜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耕制变革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治山改水:环境变好、水质好转、流域变样、产业发展
以种树种草,修建标准的沟、凼,坡改梯为主的水源涵养保护及小流域治理,使环境变样,水质好转,产业发展。
2003年,大足县上游水库的水质为三类。当年,该县启动了水源涵养工程,在水库周围建沉沙凼、修拦水沟、硬化道路、种树种草,水源得到了涵养,水质迅速改善。目前,上游水库的水质已从三类升为二类,水库的水也满了起来。
投入214万元进行的跃进小流域治理,是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进行的。通过修建沟、凼等拦截水土流失,在21.4平方公里的治理范围内种苎麻、杜仲等经济作物,在保持水土的同时,流域内发展起万余亩的经济果林,每年为农民增收上千万元。
治山治水,使农村的环境变好,水质好转,流域变了样,促进了产业发展,生态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明显。今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足县又启动了化龙等水库的水源涵养、龙水湖小流域治理等工程。
生态养殖:清洁家园、增加能源、肥田肥土、效益提高
大足县目前有1500余个规模养殖生猪、蛋鸡、蛋鸭等畜禽的养殖大户,可在这些大户的养殖基地,见不到粪便乱流,臭气熏天的状况。其原因就在于实施了生态养殖,把污染环境的粪水变成了新的能源和优质有机肥料。
石马镇太平村的江传福,饲养了50头PIC种猪,300余头肥猪。他在养殖场边建起了一口大型沼气池。猪粪全部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后,新增的能源解决了猪场和周边一些农户的燃料问题;经过沼气池发酵后的猪粪,成了周边农田的优质肥料。
目前,这1500余个规模养殖大户,85%以上的家里配套建起了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龙水镇养殖有65万只蛋鸡的业主将蛋鸡养殖场的鸡粪以每袋3元左右的价格,卖给菜农和果农;菜农和果农将鸡粪进行沤制发酵,使鸡粪变成了种菜和种果的优质有机肥。
稻田养鸭是大足县生态养殖的成功方式,全县有15万亩稻田饲养了鸭子。
这些生态养殖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式,产生了明显效益:变废为宝,在为农田提供优质有机肥的基础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解决了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优质有机肥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