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代表发言。西安日报社社长、两报总编辑陈浩与读者代表座谈交流。
昨日上午,本报“以公信力打造西安新闻第一选择”系列活动中的读者座谈会如期在报社举行,十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朋友与本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畅谈对报纸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叙旧 老读者与晚报的不解缘
昨日骤然降低的气温没有影响读者的热情,上午8时许,受邀参加座谈会的读者代表就陆续赶到本报会议室。他们中有退休教师、工程师、企业职工、机关工作人员、文化工作者、律师和大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二十出头。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是晚报的老读者,即便初次见面也都透着亲切。
一位老读者,一段不解缘。昨日的座谈会始终弥漫着浓浓的温情,每位读者的开场白无一例外都是讲述与晚报的不解之缘。67岁的老读者鲁迁动情地讲述了自己深受晚报文化熏陶的读报点滴;双仁府社区副主任李萍则带来了社区简报,在每份简报的下面都打着本报热线电话的号码,李副主任说多年来社区的群众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事就找黄亚平”。律师高瑾因工作需要与晚报记者多有接触,对晚报严谨的风格赞誉有加;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的罗莉琼则感谢晚报丰富了教职工和学员的文化生活。
建议 相伴多年渴望更多沟通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读者代表纷纷呼吁报社应多增强与读者的沟通,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
读者李郁建议报纸应该发挥出专家型编辑记者的优势,开设专栏打造晚报名编辑名记者的品牌;读者许双福认为有些与老百姓关系不大的政令性报道内容在日报刊登后,晚报没必要再刊登。
读者孙先生建议报社建立有效的编读互动机制,以各种形式促进编辑记者与读者的交流;律师高瑾建议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留下与读者互动的空间,让读者发表意见;大学生读者赵敬轩则渴望晚报能提供给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文化工作者李郁提议副刊、言论等版面多采纳普通作者的稿件;碑林区宣传部的陈皓提议报社在社区设点,在群众中发展一支通讯员队伍,及时反映群众身边事,扩大线索源。读者李振山认为晚报作为大众的喉舌,就是要倾诉大众的心声,就要知道群众关心什么,想说什么,他认为报社应该设立一些栏目让读者来表达心声,发挥“减压阀”的作用,为社会解忧。他提议报社通过庞大的发行网络收集民意,集中到编辑部进行传递和反馈。
读者代表在提建议的同时,也把看到的一些问题真诚地摆了出来。还有几位细心的读者对本报报道中出现的一些文字上的差错进行了“纠错”,他们认为晚报作为一份文化含量高的报纸,应在文字方面更讲究,并避免使用网络语言。
感言 追求公信晚报不舍坚守
读者的殷切期望,也让在座的晚报人感动不已。报社社长、总编辑陈浩代表采编人员对与会读者能为晚报建言献策深致谢意,并真诚地和大家谈起了作为报人的感悟和体会。他说,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晚报能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得到数十万读者的肯定,源于晚报多年来坚守品格不降低、格调不降低的原则。他开诚布公地提到晚报在新闻鲜活性和锲而不舍的追踪精神上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晚报将继续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新闻报道要有利于展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自信心,提高市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要在坚守自己品格的同时,坚持引导读者的阅读取向,把晚报这张西安的“脸面”做出精彩,做出自豪。
以公信力打造西安新闻第一选择,本报系列与读者互动活动还在继续,敬请读者关注。读者有关于报纸改进与发展的建议可继续通过邮箱chenying@xawb.com传递给我们。文/记者陈颖实习生张倩图/记者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