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大卖场单店平均盈利水平已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2005年的单店平均销售额同比下降4%。昨日,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同时认为,目前实践证明,在上海市场上大型超市的低成本运作方式已经宣告失败,中外资大卖场的差距进一步明显。
本报讯(记者王原)据介绍,截至2005年底上海地区面积在5000平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共有115家,其中外资投资的门店数,包括外资投资、中外合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三种类型的门店总数达到100家,占全部门店总数的87%。在本市15家品牌大卖场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为全部的本土资金投资企业,具有海外资金性质的品牌大卖场达到13家,占绝对多数。
据分析,“正是由于众多外资企业的逐步入驻,加剧了这一市场的竞争。目前同一业态店铺增多,导致的销售业绩分流,已经是每一家大型超市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必须接受的事实。”
当天发布的沪大卖场密度指数显示,目前南浦大桥地区、普陀管弄地区,以及莘庄地区已经成为3个局部饱和地区,莘庄地区密度指数最高达到8.28。同时少数地区竞争接近惨烈,如浦东联洋地区、江湾镇、银都路等,两家大卖场门店间直线距离竟然不足700米。“如普陀管弄地区的农工商大型超市,其周边1.5公里内集中了8家大型超市,3.5公里内聚集了28家大型超市,其中12家为家电连锁超市。而理论上一直认为,3公里内仅能支撑一家大卖场生存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外大卖场的初期投资额、销售额也出现了明显的差距。“营业面积在1万平米的大型超市,外资企业的一般投资额达到7000万元以上,但是中资企业的投资额一般在2000万元左右。同时,上海大卖场每平米年销售额,外资公司最高达到5.24万元,中资最高仅为3.17万元。”
联华超市直营店今年全部转型
本报讯(记者王原)目前,上海市场上大卖场已经成为全市连锁商业的最强势主力业态,这一背景下记者获悉,联华超市直营店今年全部转型,其中相当比例将转型为生鲜超市。业内认为,这显示出传统超市力图吸引顾客全新注意,力图稀释大卖场的购买力。
昨日,联华超市方面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已经确定了将所有直营店全面转型的计划,其中数十家将转型为生鲜超市,生鲜食品的比例达到60%以上,另一些高档消费圈的门店,将逐步改造成中高档的生活馆模式。另外一些则改造为社区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