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去年,我市软件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在省内排名第一,约占全省软件产业半壁江山,进入全国软件5强城市行列。根据我市提出的“软件业发展双倍增计划”,到2010年,软件产业规模将达到600亿元以上。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近日,冯茂岩、刘连湘等多名市政协委员在名为《加速软件人才培养,为建设软件名城提供强力支撑》的提案中提出,首先需要突破软件人才缺乏这一制约我市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改变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软件人才结构呈不合理的“橄榄”型
市政协委员、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系主任冯茂岩算了一本账,去年,我市软件从业人员约5万人,到2010年总需求量20万人,人才缺口在15万人左右,这意味着今后5年内我市软件人才队伍每年要新增3万人。目前,我市软件人才除数量不足外,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短腿”。软件人才可分高、中、低3个级别。高级人才包括系统分析师、架构工程师,中级人才包括项目经理等,低级人才主要指软件编程人员,又称“软件蓝领”。从印度、爱尔兰等国家成功经验看,理想的软件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即高级人才最少,中级次之,“软件蓝领”最多。而我市现有情况却是“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造成“项目经理满天飞,软件编程缺人手”的尴尬局面,尤其缺少像动漫绘制员、电力自动化软件编程员、财务软件数据录入员等“软件蓝领”。
学校与企业牵手解决人才培养脱节问题
“客观地说,南京软件人才培养教育资源不缺,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学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市政协委员、江苏共创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连湘说。据了解,看到软件人才短缺带来的机遇,我市4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信息专业,但普遍存在专业设置雷同、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冯茂岩提出,应对全市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比如,像南大、东大、南理工、南航、河海等高校在培养中高级软件人才方面要有所侧重,实行“错位”培养,而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软件蓝领”,尽量减少人才培养的“撞车”现象。刘连湘还建议,在解决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上,企业不妨采取与学校联手建立软件教育实习基地的方式,定期吸纳各类学校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软件开发,这样可能是企业成果出来了,学生也留下来了。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引进有软件开发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使教师来源多元化,并让这些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计划制订,像这样培养出适合企业生产一线的人才,为我市软件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通讯员 沈量 南京日报记者 吕宁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