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出生地和埋葬地,河南省巩义越来越感尴尬:由于各种原因使这两处古迹在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上令人遗憾,在国内影响甚微,更与同因杜甫成名的成都“杜甫草堂”相差甚远
“来陵园的人不多,一年门票也就几百块钱。 ”看护人康玉老人告诉记者
3月29日上午,69岁的康玉老人守在巩义市西北5公里处的杜甫陵园售票处,偌大的陵园内没有一个游客。陵园建成不久,家住附近的康玉便成为这里的看护人。
据介绍,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病逝于湖南洞庭湖畔,享年59岁,43年后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将其骨骸运回巩义葬于此地。如今的杜甫陵园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1987年3月被定为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松柏苍翠,有一长120米、宽2.5米的碑林长廊,门票为10元。
“来陵园的人不多,一年门票也就几百块钱。”康玉老人告诉记者。
在巩义市区东10公里处的杜甫故里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杜甫诞生在笔架山峰下的一孔窑洞里,自唐代以来得到普遍承认,这孔窑洞也被完整保存至今,并被作为杜甫故里的主要组成部分。
诗圣杜甫于公元712年正月初一五更时分诞生在河南巩义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病逝迁葬故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只知道成都有座杜甫草堂,却不知诗圣故里在何方。
成都草堂不算其他收入,每年仅门票收入一项即达482万元之多
杜甫一生游历甚广,杜甫草堂为其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曾倾毁不存,此后屡建屡废。1952年杜甫草堂经全面整修后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又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目前的杜甫草堂总面积已达240亩,其建筑具有“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园中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林掩映,尽显古朴典雅、庄严肃穆风格,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巩义市杜甫故里景区规划》中写道:“资料显示,成都草堂每年仅门票收入一项即达482万元之多,编辑出版有关杜甫的书籍,设计出售与杜甫有关的工艺品、纪念品和文物复制品,仅1992年一年就创收113万元。”“而杜甫故里每年的参观浏览收入还不及成都杜甫草堂的1%。”
资金不足、人员缺乏是困扰陵园发展的主要问题
规划中提到巩义作为杜甫故里的尴尬现状,同时也列出了巩义杜甫文化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所在。“杜甫一生59年的漂泊生涯中,在成都草堂居住仅3年多,而作为杜甫故里的巩义所有的特点和优势,却是成都杜甫草堂无法比拟的。”康虎德说。
康虎德参与了杜甫陵园的筹建,并在陵园建成后一直担任陵园保护所所长,“陵园目前的保护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真让人伤心!”对陵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深厚感情的康虎德无限感慨。
在康虎德看来,资金不足、人员缺乏是困扰杜甫陵园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一部分人对杜甫陵园保护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也影响到陵园的保护和开发。
“杜甫陵园占地40亩,如果正式开园的话,需要安全保卫、讲解等方面人员10多个,而现在只有3个人;陵园周围的土墙,一下大雨就倒塌,工作人员用荆棘堵住,可经常被掏成一个个窟窿,顽皮的孩子为捉麻雀把碑廊的瓦都掀掉了;有的小孩在园里玩火,火苗随便扔,不时引发小火灾;不少村民还钻进陵园折柏枝,我只好从自己的工资中掏出10元、20元给他们,让他们别再破坏。”
而杜甫故里纪念馆在去年重修以前,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知情人介绍,自上世纪60年代纪念馆建成后,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基本没重修过,一座老瓦房还在上世纪末倒塌了,“同时由于纪念馆没有留下什么实际性的东西,观赏性不够,也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和开发”。
郑州晚报(宋振科 姚辉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