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百万大移民,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初年代开始,为了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三峡地区展开的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移民工程。
十余年移民、十余年建设、十余年发展,古老的长江三峡,见证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沧桑巨变,百万三峡儿女“舍小家,为国家”,惜别故土,再创新业,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乡村。
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不仅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保证,铸就着三峡库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更凝聚出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三峡移民群雕——家园明天更美好,雕塑主要反映了三峡移民依依不舍搬离家园,充满希望再创新业的真实过程。
这位壮实的三峡汉子带着锄头,搬上石磨,怀抱孩子,矗立江边,坚定地遥望远方,即将踏上搬迁的路程。
这位移民干部的胸牌上写着——“有事找共产党员”,这是移民搬迁路上最为普通、最常听到,也最让移民群众暖心的话语。
顽皮的小孩子满是迁往新家的喜悦,骑在父亲肩头还在玩纸飞机。
这位老大娘在移民干部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踏上了移民之路。
这位小朋友在爷爷的带领下,准备带走一棵家乡的黄桷树苗。也许这时,他还充满了玩泥土的高兴。但是,当他在异乡长大成人以后,他会明白这棵黄桷树就是爷爷带来的三峡人的根呀。
第一部份 百年梦想千秋业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百万移民,世人关注。展览的第一部分:百年梦想千秋业,主要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兴建三峡工程,实施百万移民的重要意义。
最早在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在长江三峡修建水坝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以特有的雄才大略描绘出“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随后,党中央、国务院组织了多次考察和调研工作,这是1958年周恩来同志带领100多位专家到长江三峡实地考察,1960年刘少奇同志亲自到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中堡岛视察工作。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邓小平在视察长江三峡时提出,国务院要着手前期准备。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终于正式动工。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会给我国的建设带来巨大效益。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防洪、发电和航运。
在防洪方面,三峡水库总库容达到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
在发电方面,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站。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在三峡电站为中心,全国多数省市区都在1000公里的经济输电范围内。自2003年首批机组开始发电以来,到2005年底已累计发电1074亿千瓦时,对缓解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电力紧张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航运方面,三峡工程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将可以从重庆直达汉口和上海。
现在映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非常生动的照片,一位移民在离乡的码头上,背着行囊,怀抱孩子,充满深情地回眸一望。远处轮船上的横幅标语依稀可见,上面写着“祝外迁移民一路平安”。
这是一组三峡民居复原场景。屋檐上,挂着三峡人喜爱的腊肉、香肠和红辣椒。屋前,是一个石磨,逢年过节和喜庆的日子,三峡人喜欢把黄豆用石磨磨成浆,制作豆花宴请乡邻。
在这个老屋前,一位移民正在取下家乡的门牌,带到新家。在很多移民的新家,都挂着两块门牌,一块是新家、一块是老家。
虽然三峡工程是1994年正式动工,但三峡移民工作从1993年就开始启动了。十余年来,百万三峡移民始终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胡锦涛、江泽民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三峡库区视察工作,深入一线和移民群众家庭了解情况,对移民工作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
第二部分 深明大义赤子情
现在开始的是展览第二部分:深明大义赤子情,主要反映了百万三峡移民满怀赤子深情,勇担民族大义,为了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搬迁的感人历程。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百万移民创造了世界大型水利工程移民的空前纪录。为了妥善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制定了“统筹使用移民资金,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资源,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产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生活水平”的开发性移民方针。这一方针的实施,确保了搬迁任务的顺利推进,保证了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
这是“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图”,从1993年起正式实施,按规划整个三峡移民搬迁将于2009年全面完成。包括就地安置和外迁安置在内,动迁人口将达到120万人。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健在移民,而移民的重点在重庆。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移民工作成为了重庆市的“立市之本”。截止2005年重庆库区已完成移民搬迁安置94.1万人。
移民,在历史上总是那么沉重的字眼,让人们联想起走西口,闯关东这些苍凉的语句。但是,百万三峡儿女却是为了支持三峡工程,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三峡,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舍小家,为国家”,做出了移民搬迁的重大抉择。
许多的移民在搬迁时,总是要带走一些自己用惯的农具,吃惯的辣椒,牵顺的耕牛,这位移民扛着沉重的石磨踏上了移民搬迁之路。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也许算不上什么昂贵的家产,但是却凝结了三峡移民艰苦奋斗的坚强品格,也包含着三峡移民勤俭淳朴,迁往新家再创新业的决心和信心。
听惯了家乡的号子,看惯了江上的白帆,三峡儿女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边,在这里有他们的童年,有他们的祖先,有他们的根,峡江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饱含着他们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
这幅照片中,手捧黄桷树的移民叫徐继波。徐家六兄妹全部都是移民,但只有老六徐继波是外迁移民。三峡人把自家最小的儿子叫作“么儿”,还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么儿”说法。一家人对徐继波的外迁难分难舍,在外迁前的晚上,徐家举行了一场家庭欢送文艺晚会。父亲要求全家人要欢天喜送徐继波去上海,晚会一直开到深夜12点,但是一家人最终还是没有能忍住泪水,兄弟姊妹们抱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第二天,家人为徐继波准备了一棵黄桷树苗,希望他能把三峡的根深深扎进上海的土地。如今,徐继波已外迁到上海市崇明岛,当上了机械工人。
这位95岁的老人杨祥国,是年龄最大的外迁移民,他带领全家54口落户到江苏。如今,7年时间过去了,家中又增添了3个孩子,迎娶了3个孙媳妇。102岁的杨祥国老人依然身体健康,生活安详。这是年龄最小的外迁移民,出生28天就最父母外迁他乡。
在移民搬迁中,很多移民的祖坟会被淹没,很多外迁移民将远离家乡。临行前祭祖拜坟,烧上一烛香,敬上一杯酒,添上一掊土,是许许多多移民都要做的一件事情。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百万移民在大义和大节面前,选择了移民搬迁。
临行前再看看父老乡亲,再和老姐妹拉拉手,他们沉默难忍伤感,他们悲泣噙着泪珠,他们流泪充满坚定,他们回眸带着难舍,他们欢笑满怀希望。一滴滴泪珠,一张张笑脸,都映衬着三峡移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外迁移民虽然只是百万移民中的少数,但是外迁移民却最牵动人们的心。
熟悉的街道,沧桑的身影,再看一眼石板路,再纳一次千层底。
“三峡百万大移民,为修电站作牺牲。。。。。。坚定信心出夔门,相信政府安得稳。”这是移民李正谷再外迁途中写下了一首诗。质朴的语句,让我们看到了移民搬迁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这位老大爷口含烟袋,手捧家乡的黄桷树苗,笑呵呵地登上了外迁的客船。
车轮滚滚,汽笛声声,满载移民的客车、客船即将踏上新的征途。
这里展示的是位于巫山县的大昌古镇的搬迁情况。
从巫峡峡口,沿长江支流大宁河朔流而上77公里,就来到了位于的大宁河小平原的大昌古镇。大昌古镇也被称为袖珍古镇,“一灯照全城,四门可通话,堂上打板子,户户听得见。”。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迄今已有1700多年,城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
温家大院是古镇中最为出名的民居之一。明末清初,温家先祖在广东任巡抚,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潮来到大昌。400多年后,温家大院的主人温家大嫂又要像她的先祖一样,见证一次宏大的移民搬迁。但是今天搬迁却是移民了支持国家建设,为了大昌的繁荣昌盛做出的深明大义之举。
“再见吧,故乡,再见吧,妈妈!”大昌人看惯了千年古城墙的斑驳风蚀,习惯了老街老房的安宁与闲淡,这座小镇就是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和母亲。如今,大昌古镇已在离原址五公里处进行原样复建,大昌新镇也正在建设之中。
与大昌镇一样,在三峡库区,许许多多的村落、街道将没入水下,但随着上涨的水位,浮出水面的却是更加兴旺发达的移民新村,是三峡移民这个平凡的群体,英雄的群体。
2002年的1月20日,重庆市奉节县炸响了三峡库区清库第一爆,为三峡库区大规模库底清理拉开了序幕。建筑清库、卫生清库、树木清库是清库工作的三项重要内容。
面对这一片废墟,移民们虽然充满了对故园的眷恋,但是更充满了移民他乡的壮志情怀。这些老城门、老窗户、老屋子永远定格在了这逝去前的瞬间。但是,三峡百万移民,这个平凡的群体,这个英雄的群体,所奏响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音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载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册。
第三部分 无私奉献公仆情
这是展览的第三部分:无私奉献公仆情。主要反映了广大共产党员和移民干部在充满艰辛的移民工作岗位上,忠实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誓言,一心一意为移民做想,全心全意为移民服务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写下了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一道道公式。
国务院三建委办公室和重庆市的历届领导,都把做好移民工作作为重中之中,时刻关心着移民群众的冷暖,时刻关注着移民群众的生产发展。为了完成百万移民的历史使命,重庆市视移民工作为立市之本,举全市之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部门全面负责,移民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移民工作格局。
在三峡库区的移民群众中总流行着这么几句移民干部的普通话语。
1、“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这句话是移民干部无私奉献公仆情怀的集中体现。
移民工作难,移民工作苦。是因为移民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要做好移民工作,移民干部必须了解移民群众的一针一线,理解移民群众在搬迁中的种种情绪和疑问,体谅移民群众面对搬迁的困惑、疑虑,甚至是反对和刁难,更要为移民搬迁后开创新的生活当好参谋。
在三峡库区,每位县、乡镇、村干部都是移民干部,县领导的任务落实到乡镇,乡镇干部的任务落实到村,村干部的任务落实人。他们深入城市社区,深入村社院落,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街头巷尾、在田间地头,到处都有移民干部的身影。被誉为移民先锋的冉绍之,从1992年以来,长年从事移民工作。为了取得移民试点工作的突破,患有严重哮喘病、关节炎的冉绍之,带队沿长江5次勘察安置地点,步行150多公里,10天走烂了一双鞋。最终使全社43户居民全部同意搬迁,为推进移民试点工作做出了贡献。2002年,冉绍之被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如今,他依然战斗在库区移民工作第一线。湖北秭归县移民干部吴志国,拖着重病的身躯奔波于库区。每次外出,他的包里总有三样东西:材料、胃药、方便面。一个1米7的汉子,体重只有89斤。
在关键的二期移民任务期间,广大移民干部更是发扬了“壮士断腕”的精神,确保了三峡工程在2003年6月按时蓄水、发电、通航。今天,透过这张重庆市云阳县农村移民工作网络图和这块双江镇二期移民任务到计时牌,我们还能想像到,在三峡大坝一天天挺立起来的时候,在一村村上涨的水位线上,在发电水轮机组轰鸣声中,包含着移民干部多少艰辛的工作,多少无私的奉献。
2、“移民想啥我想啥,移民缺啥我帮啥”,这就是库区移民干部对为人民服务的朴实理解。
为了解决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面临的许多新问题,让移民能“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干部做到了进千家们,知千家情,解前家难。
为了让群众更加了解移民政策,移民干部走上街头搞咨询;为了让移民具有更强的致富本领,移民干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为了解决外迁移民语言不通的问题,移民干部又组织办起了地方语言培训班。重庆开县移民干部李传珍,面对移民群众的要求总是随叫随到,被誉为“移民110”。重庆市万州区移民干部邓永清,为了让村里有个更好的发展基础,两次以自己的房产做抵押贷款,为村里修公路,搞经济开发,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为了让移民工作更加规范,移民资金的管理要经过层层审计和反复督查。为了加强对移民干部的管理,很多地区还制定了“移民干部十条禁令”。为了让移民资金的使用公开公正,每个村都有这样的移民补偿金公示黑板。云阳县龙洞乡还用“明白墙”的办法,把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关重要内容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移民心中有本明白帐。
3、第三句是:移民就是移爹娘。这句话是重庆市万州区移民干部吴小川的肺腑之言,这也是三峡库区干群关系的生动写照。
在移民干部心中,移民就好比自己的亲爹亲娘。有重担移民干部替他们挑,有老人移民干部替他们背,不放心的事情移民干部替他们办,外迁出远门移民干部送他们去。这一组照片反映了在搬迁过程中,移民干部精心组织移民,悉心照料移民的场景。
4、“我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只在乎生命的价值。”这就是一名三峡库区普通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价值观念。
承担了约85%三峡库区移民任务的重庆市,为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力实施“移民先锋工程”,保证了移民任务的顺利推进。“有事找共产党员”,成为了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最暖人心的话语。
为了完成移民任务,多少党员干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兰权,重庆市忠县监察局副局长,为了移民工作战斗到了生命的终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张兰权向党组织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当得知申请被批准后,张兰权在病床前交了第一次党费,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党费。2001年6月9日,病魔无情地夺走了张兰权37岁的生命。但他说:“我不在乎生命的长短,只在乎生命的价值。”
冯春阳,重庆市巫山县政府行政科科长,一位临近60岁的老党员、老同志,2001年8月,在步行赶往偏远的青云村做移民工作途中,在河滩休息时,被突入而来的山洪卷走,以身殉职。而这一天,距离他正式退休,安享晚年的日子,只有仅仅四天时间。我们有幸收集到了一段,在冯春阳牺牲前3天拍摄的宝贵的资料,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叶福彩,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牌楼村党支部书记,在得知自己身患晚期胃癌以后,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投入地深入到了移民工作中。临终前,叶福彩唯一的请求就是请妻子把自己安葬在三峡水库175米水位线上,让自己死后也能看着乡亲门踏上移民搬迁的路程。
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移民就是移爹移娘……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和移民干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写下了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一道道公式。
第四部分 艰苦奋斗创业情
移民移出精气神,搬迁搬出新天地。现在我们来到了展览的第四部分:艰苦奋斗创业情。
三峡大移民,决不是百万人口的简单重组。要真正彻底破解百万移民的世界级难题,必须依靠广大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发扬艰苦奋斗、负重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奋斗、用创造、用发展,来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增强库区发展活力。
这是《三峡移民安置比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重庆库区就地后靠安置移民占到了84.49%以上,库区艰苦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发展基础,以及三峡工程30年论证带来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都成为了库区发展的巨大难题。但是库区人民,没有妥协,没有等,没有靠,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双肩,挺立起了三峡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脊梁。
这幅照片反映了,脐橙之乡奉节县的乡亲们,面对三峡蓄水后原来的果树被淹没的局面,毫不气馁,向宜林荒坡进军,继续发展果树种植。
三峡库区山多地少。古语说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道路的艰险不平,在三峡库区的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修建一条同等级的高速公路,桥多、隧道多、削山回填的地方多,其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都高出平原地区数倍之多。
为了实现安稳致富,广大移民群众用三峡人特有的勤劳和勇敢,创造着自己美好的新生活。一座座移民新村就是这样在库区人民的手中重新建了起来。
重庆市万州区就地后靠移民冉振爱,和全村乡亲一道,硬是用自己的双手,一小块一小块的开拓荒山,在一片乱石岗上建起了家园,建起了果园。冉振爱还利用新建果园的机会,对原来的果树品种进行全面更新并扩大种植品种,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种植大户。
这户移民用全家3口的生活安置补偿费,购买雏鸭,办起了养殖业,仅用3年时间就挣回了全部投入,走上了养鸭致富之路。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库区农业正在逐步形成大棚蔬菜、花卉以及传统柑桔产业等产业化的农业格局。
外迁的移民,也在安置地逐步找到了勤劳致富的新路子。
重庆市内外迁移民成世珍,在老家忠县拥有自己的事业,固定资产达到30多万。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她冒着家人的反对和不理解,搬迁到了重庆合川市。5年多来,她从一个可以接收30人的幼儿园开始,逐步发展,办起了一座可以容纳800人的小学校。
熊德国,2001年带着78岁的老父亲和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外迁到了山东省寿光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区农民,来到北方完全陌生的环境,他和一家人面临不会吃饭、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种地、没有亲人朋友的困难。他们吃不管北方的面食,听不懂山东的方言,不会骑自行车,不会耕种一望无边的平原沃土。
但是,熊德国凭着不服输的脾气,发扬重庆人耿直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很快和当地乡亲叫上了朋友,适应了山东的环境。很快,他在移民干部的帮助下,贷款购买了这台多功能耕种收割机。丈夫耕地,妻子送水,夫妇俩恩恩爱爱忙碌在田间地头。由于熊德国干活踏实、诚信,又常常戴的这顶红色的安全帽子,当地的乡亲们都喜欢这个“小红帽”给他们耕地收割。
解决三峡库区的产业空虚,是后期三峡移民工作的重点。目前,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三峡库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优势的大型企业。
太极集团由一个作坊式的中药厂,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四十多家子公司,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成药制药企业。
重庆诗仙太白酒业集团抓住移民搬迁的给予,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一举改变了连续十年亏损的局面,成为了重庆市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
涪陵榨菜集团,作为传统产业企业。用好、用活的移民搬迁资金,全面改造工艺流程,建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把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同时还解决了周边地区50万农民种植芥菜增收的问题。给榨菜这个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
金帝集团,是一个麻纺企业。他们抓住移民搬迁的机遇,在全国麻纺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9年时间的努力,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麻纺织行业的排头兵,解决了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万光电池集团也利用移民搬迁资金的投入,改造生产线,更换产品品种,实现了年年盈利,年年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三峡库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改观,新的公路、铁路、桥梁构成了库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回顾三峡库区十多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这幅图向我们展示了660公里三峡库区两岸,12座城市的新旧对比。面对这辉煌的建设成就,我们在感到无比振奋的同时,更为库区面临产业空虚、就业困难等问题,任重而道远的未来充满了压力,充满了责任,充满了动力。
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多难题要靠库区干部群众去破解,要靠全国人民来支持。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腾飞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五部分 中华同心民族情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工程,三峡百万移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现在我们来到了展览的第五部分:中华同心民族情。
从三峡移民工作启动之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和国家各部委、20个省市就开展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工作。国务院多次召开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到2005年7月,国家累计投入移民动态资金428.62亿元,为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这张表列出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中央和国家部委以及相关单位的名单。为了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各部委纷纷下发文件,从政策上扶持库区发展,建机场、修铁路、架桥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在吸引外资、人才交流、干部培训等方面对三峡库区给予了很大倾斜和帮助。
这张表列出了各省市对口支援湖北省、重庆市库区各县的情况。在各省市的支持和帮助下,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也纷纷来到库区,投资援建。例:北京汇源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等。这些名优企业、名牌产品落户库区,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库区移民职工的就业问题,也为库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多年来,中央和国家部委、省市累计向重庆库区支援资金114亿元,实施对口支援项目1700多个。援建了一大批通信、交通、医疗、卫生、教育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大大改善了库区的投资环境和库区生态环境。
安置地党委政府尽心竭力,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办好移民事、办实移民事。安置地干部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干真事”帮助移民,扶持移民,为移民“搬得出、稳的住,逐步能致富”提供了坚强保证。
外迁移民搬到安置地之前,都要到安置地对接,选好田土,看好安置房。这是广东移民干部在移民安置房修建过程中,到工地实地考察规划,征求移民意见。这是各安置省市为移民建造或安排的安置房。这是江西靖安县移民干部在做工作,在这里,有的当地乡亲为了让三峡移民安置妥善,甚至搬离了自家的祖屋,做出了“为了移民而移民”的感人之举。
外迁移民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乡亲们热烈的欢迎。当地干部和群众还给移民送来的锅碗盘盏,送来了蔬菜粮食,让移民很快安顿了下来。
为了让移民适应当地的生产方式,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当地政府请来了技术人员,手把手的教会移民朋友当地的生产技术。想方设法发挥三峡移民的长处,开辟新的致富渠道。
从云阳搬迁到江苏东台市的移民覃敬明,从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直言“死活不愿搬出门”的倔老头,在安置地移民干部的帮助下,成为了移民群众的讲法守法、发家致富的带头人。2006年春节,覃敬明为了感谢当地干部群众对自己的帮助,给养老院送去了一头自己喂养的247斤的大肥猪。
安徽芜湖市,为了帮助移民尽快致富,让三峡移民发挥能做一手好菜的特长,专门安排12个农家乐开办指标,支持12户移民办起了远近闻名的三峡饮食文化一条街。
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的外迁移民都逐步融入了当地社会。已经有不少移民青年与当地人结成了夫妻。还有不少移民在当地当上了政协委员、党委书记。这是移民陈国清,办起家宴,用重庆火锅招待当地的乡亲,同吃年夜饭,情同一家人。
是的,正是全国人民情同一家,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才形成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生动局面,托举起了三峡库区的崭新面貌,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三峡百万大移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办到,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三峡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她包含着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已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三峡移民过程中的生动体现,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峡移民精神——雄浑的历史史诗。
第六部分 任重道远 负重前行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移民的重点在重庆。
重庆市把做好移民工作视为“立市之本”,把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之重”和“富民兴渝之要”,发奋图强,负重前行,开拓进取,取得了移民迁建工作的巨大成绩,为保证三峡工程按期蓄水、通航、发电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三峡库区的移民搬迁也给年轻直辖市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但是,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十多年来,三峡库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是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最终破解还任重道远!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全面实现还任重道远!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任重道远!
结束语
百万移民的实践,古老三峡的巨变,已经向世人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能修建世界一流的水利枢纽工程,还能破解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并且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必将为进一步推进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最终破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库区产业空虚,促进移民创业就业,为把三峡库区建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经济区和旅游胜地而奋斗!
来源: 华龙网 2006-04-14 0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