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网改造在贵州省扎实推进,破除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瓶颈,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使乡村面貌大为改观。
因电量不足和高电价而重新点起煤油灯、蜡烛的农民,再次拉亮电灯、打开电视、开动电机,山村的夜晚星光灿烂。
如今,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已有3年,笔者近日在各地农村采访,目睹了农村悄然发生的变化。
山村的夜晚星光灿烂
3月23日,在贵州省丹寨县卡拉村,一片金黄的菜花簇拥着一幢新落成的木质吊脚楼,楼里传出嘹亮的苗语歌声,农民杨启花在电视前津津有味地看多彩贵州丹寨赛区的比赛,笑得合不拢嘴,电饭锅里的饭也飘出香味。
村支书王玉和告诉笔者,“电灯像个小火炭,电视买了不能看,水泵放着不能转。”这是农村过去用电的真实写照。多数村民嫌用电太贵且电压不稳定,乡亲们买来的家用电器不能正常使用,甚至有把电冰箱当碗柜,洗衣机作米桶的。他家购买的电冰箱因电压太低而“待岗”闲置了很久。
自从全县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后,低廉的电价激发了村民的电力消费欲望,许多家庭纷纷购买各种电炊具,村里掀起了一场“厨房革命”。距卡拉村不远的白元村一度沉寂。每逢夜晚,村里黑漆漆的,仅有的几台小电机因电量不足常常“罢工”。
农村电网改造改到了村里,白元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电机村”,打米机、水泵等用电的小型农用机械有140台,白元村加工的铁制农具在周边农村集市上已树起了自己的品牌。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温馨而美丽。
兴义市纳灰村特有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组成的山村风景韵味无穷。村民岑志兴、杨连红、杨干云率先办起“农家乐”,电力部门为他们安上了一户一表,这些用户现在每月用电量均在300千瓦时以上,用电量比从前翻了10倍。现在靠旅游致富的纳灰村全村年人均收入已由原来不足2000元上升至2700元以上,村里的8户贫困户也盖起了新房。
电力不再是发展“瓶颈”
卡拉村过去是丹寨县经济发展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虽有做鸟笼的传统手艺,但长期以来形不成规模。
农村电网改造后,村委会建立了卫星电视远程教育站,农民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查找资料,了解到全国鸟笼市场需求大众化趋势的信息,村委会组织农民改手工制作为电机制作鸟笼,渐渐形成产业,每户人家门廊上不挂灯笼挂鸟笼,成为当地一景。云南、广西、湖南和四川等地的商人纷纷慕名前来订购鸟笼,去年鸟笼销售收入就有上百万元。
丹寨县龙泉镇由于距离县城较近、劳动力相对便宜,不少外地客商打算把企业搬到镇里。镇政府看到这一机遇,也抓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税收、征用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是,许多企业来了又走了。理由是,县里的电力连农民照明都成问题,企业用电怎么保证?
正当龙泉镇一筹莫展之时,农村电网改造开始了。通过改造,变压器容量增加了。很快,矿业开发公司、松脂厂等外地企业前来安家落户,目前全镇已有各类企业57家。
网改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
站在新装的电线杆前,松桃自治县大坪镇镇江村的村支书吴明章说,在农网改造前,电价高,农民负担重。加上变压器容量小,拉闸限电也是常事。两期农网改造后,农村电力管理日益规范,供电系统作风显著改善,种种矛盾纠纷逐渐缓和。农民和城里人一样,感受到了同网同价,优质电能的好处。丹寨县白元村农民杨永泉说:“过去电灯像鬼火,电视长黑影,电价真离谱。现在,电灯明又明,电视看得清,电价很公平,电工服务勤,农网改造好,不忘党恩情。”
据贵州省电网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贵州全面实现了全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全省农村一户一表率达到75.4%。农民用电量不断攀升,丹寨县农村仅生活用电一项就呈两位数增长,增长平均幅度为15%。全年向农村的售电量达到1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