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报记者刘栋 实习生李陈辰
2005年冬天,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研究员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意外发现一具男性干尸,而这具男尸的发现地距离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失踪地不足20公里。
“会不会是彭加木老师的遗体?”董治宝在考察结束后便将这一消息告知了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听到此消息,夏训诚当即表示等到来年开春气候条件好一点的时候进入罗布泊,确认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
在经历了近日沙尘暴的袭击之后,由夏训诚领队的科考队昨天在敦煌正式集结,准备今日一早出发前往罗布泊。昨晚,记者拨通了夏训诚研究员的电话,在电话里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科考的情况。
干尸:身份未定 引发关注
1980年6月17日上午,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他给队员留下一张字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夏训诚是彭加木领导的科考队的副队长。“当时我们主要是根据彭加木的留言往东面的盐碱地和平地搜寻,并未向沙漠腹地进行搜索。考虑到当时沙漠的天气情况和彭加木的身体状况,我们推断他不会贸然进入沙漠腹地,因此我们在以其失踪地为圆心的50公里范围内进行搜寻,但却一直未能找到其遗体。”这位国内目前进入罗布泊科考次数最多的沙漠研究专家告诉记者。
据发现,这具干尸位于彭加木失踪地的西南方向,且处于沙漠腹地。“彭加木失踪20多年来,我们也多次接到发现干尸或其他物品的线索,但很多发现地由于距离其失踪地太远,被我们都一一否决了。不过此次发现的干尸,由于其身上和旁边没有任何衣物和物品,目前我们还很难确定是否是彭加木的遗体,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干尸所在地与彭加木失踪的位置并不是太远,这是让我们决定进去考察的原因。”夏训诚介绍说。
目前干尸身份扑朔迷离,但夏训诚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彭加木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还有几个笔记本,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如果找不到其他证物的话,我们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此次干尸的发现,再度引发搜寻彭加木的热潮。要进入罗布泊,必须通过地处敦煌的雅丹地貌景区。记者昨日了解到,昨日下午4时左右已有一支由国内几家晚报组织的搜寻彭加木的科考队进入了罗布泊地区。
天气:并非最佳 期待好转
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由于去年发现干尸时正值冬季,气候条件并不允许进行详细研究,因此科考队只能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
目前西北地区刚刚经历完沙尘暴,但根据夏训诚的经验,沙尘暴结束后将会有7——10天的间歇期。“这时虽不是最佳科考时机,但我们还是希望能趁间歇期尽早进入,确认发现的干尸是否系彭加木遗体。如果等到6、7月份,我们担心风沙可能会移动干尸位置,到时再去搜寻难度将会更大。”
彭加木失踪始末
彭加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酶、蛋白质、动植物病毒的研究。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还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我国的杆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0年,彭加木率领了一支10人科考队,在完成对罗布泊南部洼地的考察后,经过6天跋涉,于6月16日抵达疏勒河古道南侧的库姆库都克。宿营后检查水箱油罐,发现所剩的水只够维持3天的生活了,便于当晚急电某基地请求支援。17日午间,基地复电:“18日送水,请原地待命”。队员们随即准备向彭加木报告,却发现彭加木已经不见了,只在他经常休息的吉普车驾驶室里找到一张小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我去东方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队员马上急电科学分院领导,同时出动三辆吉普车分头寻找,但直到天黑也不见彭加木的踪影。大本营在收到考察队发出的无线电呼救讯号之后,立即组织营救。18日,乌鲁木齐驻军派出2架飞机,在库姆库都克附近找到除彭加木外的考察队所有人员,并空投援救物资。19日起,又派出10多架飞机和1支地面部队继续搜索。
最后一次搜索是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组织的第四次搜寻活动,这也是建国以来国家发起的最大规模搜寻救助活动。营救队伍包括中科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通讯部队、汽车团和兰州军区某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动用大小越野汽车18辆,共搜寻了1011平方公里的地方,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但在41天的寻找后,彭加木依旧下落不明。
背景资料
世界旱极罗布泊
位于新疆东南的罗布泊曾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当年楼兰人在湖边筑起10万多平方米的古城。业已干涸的罗布泊对于揭示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的干旱区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自19世纪中叶以来,罗布泊和楼兰古国一直是科学探险和考察的热点区域。许多国外的科学家,都来到罗布泊进行科考。由于罗布泊极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历史上许多探险者在那里殉难或失踪。
在1958年的航空图像上看,罗布泊酷似一只大耳朵,被称为世界旱极。“大耳朵”的“耳轮”是湖水退缩盐壳形成过程中的年、季韵律线,不是湖岸阶地和湖岸堤;“耳孔”是伸入湖中的半岛,将罗布泊分成东西两湖;“耳垂”是喀拉和顺湖注入罗布泊形成的三角洲,在卫星照片上有4个不同时期的三角洲。
彭加木在罗布泊的衣冠冢。
1964年彭加木乘车离沪赴新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