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济南四月十三日电 题:中国农村文化饥渴待哺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他们非常缺乏这种大型文艺演出”,汪荃珍很肯定地说。作为河南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弟子,她已经在舞台上活跃多年,每年下乡演出近百场。
在中国文联近日组织的赴山东农村的慰问演出及采风活动中,所到之处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毫不夸张。
在肥城这个县级市的演出中,不仅场地里坐满近万人,连周遭的桃花林里都是挤挤挨挨的人群,他们从十里八乡赶来,观看这场有姜昆、殷秀梅等大腕儿的演出。
到了底下的东大封村,盛况更是空前。不大的广场站满了人,连专门给工作人员预留的位置,最后也被群众们挤着凑合坐了;后面的观众看不到,甚至把凳子垒得两层,让人看得心惊肉跳,不由替他涅一把汗。
“村里平时也有演出,就是俺们自己排的,或是外村来的”,身边的冯大妈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出,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没看过北京下来的演出”,她们一律管大型演出叫“从北京下来的”。
事实上,东大封是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省级文明村镇,号称实现了电话、暖气、煤气、闭路电视和因特网的“五通”,年人均收入有五千多人民币。就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富足的村子里,观看一场演出仍然如过年般热闹。
“农村里的文化饥渴现象非常严重,不能让他们的眼睛只盯着电视,文艺工作者必须要走到基层”,姜昆此前曾呼吁。
文艺作品的缺乏尚在其次,而目前文艺对农民的误解则是更为严重的问题。“现在的文艺作品总是把农民当作弱势群体,其中透出的讽刺、怜悯大有把农民当成一个低档次群体的趋势”,陕西文联主席、著名评论家肖云儒表示。
他指,近十五年来,农民形象一落千丈。“以前农民形象,给人的映象是火红的革命、建设中的热气腾腾的农村;现今农民几乎成为落后的代言词。”“这也许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物质和精神贫乏的事实,但对农民是不公平的;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后,人们对土地的感情的价值评断上出现扭曲。”
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则指,文艺是属于人民的,文艺家只有保持与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血肉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汲取新鲜营养,获取不竭生命力,才会有文艺的进步和繁荣。
中国文联已将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列为二00六年工作重点,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此次山东之行即是“聚焦新农村、文艺为人民”的第一站。
“走进生活源中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面临的问题”,肖云儒认为所有中国人的根其实都在农村。
“与中东部相比,西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将更加艰难”,这位来自西部的文联主席担忧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