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南京最早的人类怎样生活?南京最早记载的古战场是哪里?“王与马共天下”是怎么回事?兰亭论辩又是怎么回事?昨天,记者一踏进朝天宫市博物馆《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的展厅,便仿佛身陷悠悠南京历史文化长河,迫切地想要解开一个又一个扑面而来的谜团。 和记者有着同样感受的是30位南京市政协委员。他们是《龙蟠虎踞》修改后迎来的第一批参观者。
文物凝聚博大精深历史文化
站在南京猿人生活复原场景前,市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著名专家穆西南倍感亲切,因为从1993年开始他就参与对南京猿人的研究了。他向记者透露,南京猿人距今30—40万年的年代断定数字已经旧了,根据2003年使用国际上最新方法测定的结果,南京猿人的历史有50—60万年。南京有居民的历史又增加了一二十万年。大行宫工地出土的六朝砖铺路同样引起了委员们的兴趣,许多委员忍不住俯下身来敲敲1500年前的铺路砖。看着六朝车轮留下的深深车辙,李洪远委员感慨道:“1500年前的真实文物摆在眼前,浮想当年六朝都城车来人往的壮观景象,自豪感真是油然而生啊。”张向红委员看了还嫌不过瘾:“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历史文化,要是能够每3个月更换一次文物的话,市民们对南京历史文化的感知将会更加丰富。”她的意见立即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高科技为展览添彩
政协委员们对展厅中的多媒体设备特别关注,这些设备不少都是首次在国内文博展览中使用。在南唐文化区,委员们一下子被南唐二陵虚拟复原设备吸引了,全都围上来看。随着工作人员的点击,委员们一起“走进”了南唐二陵神秘的地下玄宫。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考古人员刚刚开启的模样,满眼望去都是精美的壁画,代表了南唐时期南京绘画的最高水准。随后委员们又进入了虚拟的现状展厅。看着斑驳得看不出壁画的墙面,委员颜鸣感到十分痛惜:“南京处于湿润的南方,文物难以保存长久,一旦消失,就意味着一段文化的湮灭,真希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让南唐二陵壁画这样的遭遇越少越好。”这边还在回味着南唐二陵的壁画,那边余安民委员已经戴上耳机在欣赏抑扬顿挫的唐诗宋词了,这些诗词或者是描写南京的,或者是南京人写的。“真是太新颖了,用耳朵感知南京历史文化。”记者看到,原有的大报恩寺塔三维复原影像经过了大的修改,不但有白天的景象还有夜晚灯火通明的样子。在明代史料上,大报恩寺晚上就是被长江中来往的船只当作灯塔的。除此之外,宝船厂造船场景复原、民国街巷老建筑等多媒体展示设备都吸引了委员们驻足尝试,让原定的参观时间足足延长了40分钟。
委员们呼吁扩建展厅
在参观中,政协委员们留意着每一个细节,“南京历史上首次记载的战役衡山之战,现在被写成‘横山之战’了,希望能够注明。”“我们的展览不但要给市民看,还要给外国人看,因此说明最好能中英文对照。”“这么好的展览要让老百姓都知道,我建议要像上海一样深入社区组织居民来看。”这些中肯的意见让博物馆负责人十分感动。所有委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南京历史文化真是太深厚了,即使大一倍的展厅也难容下,更何况朝天宫古建筑容量本来就十分有限。因此他们打算联名呼吁政府兴建新馆,将南京历史文化更多更深入地展示出来。
50张免费门票等你来拿
16日(周日)下午2点半,市博专家吴阗将在朝天宫“先贤殿”开讲“十朝都会南京的历史文化”,讲座将围绕展览,为您揭开一个个历史之谜。本次讲座特地给《南京日报》的读者留下了50个免费参加的机会。凭讲座门票还可以免费参观展览。抢票热线:84686240(早上10∶30—11∶00)。请先电话预约登记,先到先得,每人限领一张门票。 南京日报记者李冀 实习生 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