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巴勒斯坦参赞讲述亲身经历 办事处曾常设加沙 战斗机在上空盘旋 住处“登”上军用地图
我外交官开车遇险 碾过遥控炸弹
驻海地商代处人员外出需穿防弹衣 去银行要警车保护 驻利比里亚大使表示五星红旗是最好的保镖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以色列安全内阁发表声明,称巴勒斯坦政府为“敌对”当局,巴以持续了多年的武装冲突局势再度恶化,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安全状况不禁令人担忧。实际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国驻战乱国家和地区外交官,了解他们在国外的安全状况。 ”
不安全因素·武装冲突
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因领土、宗教、民族矛盾等不断引发武装冲突,甚至升级为局部战争。
巴勒斯坦
加沙办事处上空常有战斗机盘旋
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的刘为民参赞告诉记者,加沙属于高危地区,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曾长期设在此地。
刘为民介绍,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我驻巴办事处已迁到拉马拉市。但为方便办理签证,办事处在加沙仍租有一套房子,有一人留守。
刘为民是在加沙办事处工作时间最长的中国外交官。他告诉记者,办事处位于巴以冲突的最前沿,战斗机和轰炸机天天在办事处上空盘旋,常会发射导弹或炸弹。刘为民说:“这些炸弹和导弹可不长眼,稍有闪失就会落到屋顶上。”
中国外交人员车辆从遥控炸弹上碾过
刘为民本人在巴勒斯坦就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他告诉记者,2003年10月15日早晨,他与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工作人员李平一从加沙到特拉维夫去送人,在埃雷兹检查站迎面遇到了由4辆汽车组成的美国外交车队。刘为民与美国外交人员打招呼刚离开不久,身后就响起爆炸声——美国车队遭到遥控炸弹袭击。
实际上刘为民的车轮刚好也从这颗炸弹上辗过。刘为民至今仍心有余悸地说:“我们是从鬼门关上闯了过去。”
办事处常能捡到弹头10多米外火箭“路过”
加沙办事处附近两公里处有一个犹太人定居点,也是巴以双方多发冲突地段。双方枪战的流弹经常击中办事处的墙壁,外墙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弹孔。早晨打扫卫生的时候,办事处的院子里经常能捡到弹头。
巴武装人员和以军发生冲突,经常在我办事处10多米远的地方向以军发射火箭。巴武装组织的火箭就曾从李平一的车顶掠过。
中国驻巴办事处地址标在以方军用地图上
刘为民说,我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和住处都清楚地标明在以方军用地图上,以军尽量避免对这两个地点进行打击。另外,以色列向我办事处提供了以军和以色列外交部协调员的电话。
在我外交人员遇到巴以交火,生命受到威胁时,只要拨打这两个电话,以军会立即停止军事行动,让中国外交官通过危险区域。
不安全因素·治安混乱
艰苦地区国家的社会治安状况普遍较差,部分地区发案率高得惊人。
海地
外出需穿上防弹衣去银行要警车保护
加勒比海岛国海地,身处战乱地区,目前与中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派驻海地的商代处是中国在海地唯一的官方机构。
据商代处的张伯清介绍,海地几乎每天发生一起绑架人质的事件。前一段时间,我驻海地商代处3名工作人员去外面练车,突然4个蒙面武装分子包围了他们。我方人员向武装分子亮明(外交)身份之后,这4名武装分子还算对中国商代处工作人员客气,释放了他们。
联合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的中国防暴队为此送给商代处一些防弹衣,工作人员外出到危险地区都要穿防弹衣。一般来讲,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或商代处去银行取款,中国防暴队会派3名警员及一辆警车随队保护。
歹徒爬进代表房间 防暴队员将其赶走
平时商代处也与我防暴队利用报话机随时保持联系,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我防暴队员得到通知后会在20分钟内赶到商代处进行保护。另外,我商代处办公处和住宅每天24小时都有武装警卫站岗。
去年,我商代处办公楼和住宅曾4次被歹徒骚扰,当地武装保安鸣枪警告后才把这些歹徒吓退。有一次,一名歹徒爬进了张伯清代表的房间,工作人员通过报话机紧急喊来4名中国防暴队员,才将歹徒赶走。
不安全因素·军事政变
一些国家如非洲的几内亚比绍等局势动荡,军事政变时有发生。有些国家内战尚未完全平息,流失民间枪支甚多,明枪暗弹很难防范。
几内亚比绍
乘坐小渔船撤离漂流200多小时
曾在几内亚比绍工作的我国外交人员洪虹(现任驻莫桑比克大使)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
1998年,几内亚比绍发生兵变,洪虹和苏健两人奉命留守,他们在猛烈的炮火中几度进出几内亚比绍,曾七次转移住所。在撤离过程中,他们乘坐小渔船在大西洋上漂流了200多个小时。
炮弹炸塌我使馆楼顶墙壁上留下无数弹孔
为了维护两国关系,洪虹和苏健在1998年11月又再次进入几内亚比绍,希望与该国交战双方建立正常的联系。
他们进入几内亚比绍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住所的窗户上挂起一面中国国旗,以免遭双方炮火误击。即使这样,我流动使馆也曾两次遭到炮火击中,墙壁上留下了无数个弹孔。
1999年5月,叛军最后一次攻打几内亚比绍首都。有一天,一颗炮弹落在我使馆租住的楼顶上,炸塌了二层楼顶。当时我两名外交官正在一层,躲过了一劫。另外一次一枚炮弹打到他们房间的窗户,炮弹被卡在窗户上,却没有爆炸。
为躲避流弹袭击冰箱桌子堆“掩体”
为了躲避枪弹袭击,洪虹在房间里用冰箱、保险箱、桌子堆了一个“掩体”,他带着急救包就躲在所谓的“掩体”里。他说,这样做至少可以躲避流弹。
据洪虹介绍,在几内亚比绍白天基本上没办法与国内保持通讯联系,只有晚上才能到朋友家里与国内进行联络。但是,晚上出来经常会遇到冷枪,这是非常危险的。
每次撤离都写遗书觉得汉语广告亲切
洪虹说,身处战乱地区,他随时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每次撤离时,他首先要把所有的文件都烧掉,另外一件事是写好遗书。
洪虹说,身处异国他乡,最寂寞的时候是身边没有人可以说说话,于是只能听听中国的广播,“平时听到广告词特别讨厌,但在那个时候,能够听到汉语广告觉得特别亲切,因为这是祖国的声音”。
本版撰文/记者谭克华(除署名外)图片提供/中国驻海地商代处
■传奇经历
“五星红旗是最好的保镖”
利比里亚经过了20多年的动乱和14年的内战,直到去年11月底,当地的安全局势才有好转。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林松添向记者讲述了在这期间,中国外交人员经历的从危险到最高礼遇的“传奇经历”。
曾经断水又缺粮与匪徒勇斗8天
林松添回忆,1996年,利比里亚内战的枪声响起,我使馆遭武装匪徒轮番抢掠。歹徒向我两名馆员脚下开枪,飞起的碎石击伤了两人的手臂和双腿,鲜血直流。全体馆员在断水、停电、食品几乎告罄的情况下,坚守了8天才得以安全撤离。
现在中国外交人员证件如同“特别通行证”
林松添告诉记者,去年底局势好转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了当地水电工程、道路、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利政府和人民也以更高的礼遇回报在利工作的中国人员。
林松添说:“大使馆人员在这里享有利比里亚政府和人民给予的最高礼遇和特权。”利比里亚政府特别准许我驻利使馆的人员,在出入利比里亚海关、国境的时候免受安检。
我使馆人员每次只需出示中国外交人员的工作证,安检人员就如同见到利比里亚“特别通行证”一样,对中国外交官毕恭毕敬,并会免去所有繁琐的安检手续。
使馆插着五星红旗从未受过安全威胁
林松添说:“使馆官邸插着醒目的五星红旗,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受到过当地人的骚扰,使馆15名工作人员也从未遇到过安全受威胁的情况。”
“五星红旗就是我们最好的‘保镖’。”林松添说,他走访了利比里亚国内的15个州,每次只要在中国大使馆的车上插上五星红旗,一路上就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
文/记者李莎
■编后
记者用近两个月的时间,采访了数十位外交官,了解了他们在健康(见本报4月13日A28版)和安全方面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外交官为了祖国的利益常处在危险的边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据记者了解,为维护驻艰苦战乱地区我外交人员的安全,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国相关部门已采取了系列措施,为他们配备了防弹车,为“吃水难”的使馆配备净水设备等。
中国驻海地防暴队员保护商代处人员去银行取款
海地保安守卫中国商代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