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粟米
远离喧嚣浮华的都市,不再去思考人际交往的重负,从狭小的水泥空间走出来感受全新的世界。如诗如画的山山水水,用自然的杰作震撼日渐麻木的心灵与感观,得到的是又一次灵魂的涤荡。走出来———生活从此与众不同。
游山玩水,旅游的乐趣正在于此。找出老字号的山水圣地再配上重磅推出的特色景点,一部玩转祖国山河的“驴友宝典”就这么新鲜出炉了。这其中少不了天津大亚国际旅行社资深导游的推荐和特别提示,想好到哪里去了吗?赶快做足功课准备出发吧!
湖南·张家界
张家界、天子山、凤凰古城双飞六日游 张家界的名气远扬海内外,以峰称奇、以水显幽、以林见秀。景区内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八百溪流蜿蜒曲折,融峰、林、洞、瀑于一身,可谓“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人在山中游、宛如图画中”,被中外游人誉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真正的“世外桃源”……
如果你想目睹真正的湘西风情,就一定要到凤凰古城走一趟。小城紧邻沱江而建,吊脚木楼布满山坡。当漫步东门外,踏上虹桥,如登眺望,除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外,还可看到著名“凤凰八景”特色。还有东岭迎晖,溪桥夜月,龙潭渔火,梵阁回涛,南径樵歌,奇峰挺秀等风景名胜,把山城装扮得更加美丽无比。其实,山城无处不美,无处不迷人。
特别亮点———凤凰古城早上 8:30出发,乘坐市区直达凤凰的空调巴士,车程4个多小时到达凤凰古城,入住沱江边苗家客栈,午饭就可在古城的小巷中品尝地道的湘西米粉了。下午您可以在古城内随便走走,到处看看,凤凰从来都没有时间的存在,这里的日子悠闲自得,淡淡的就如沱江的流水一般。凤凰的风景,美在山清水秀,美在自然,美在天一和谐。
早上,随着江边勤劳的苗族妇女的洗衣声慢慢醒来。推开窗,整个江面会升起一层白雾,浮动的白色长带顺江而去,一种烟波浩渺的感觉油然而生。凤凰的吊脚楼: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沈从文故居,位于古城南中营街,有木瓦结构房间十余间,尤其是富有湘西风味的雕花木窗,更为引人注目。
大亚贴心提示:每年的4月和10月是张家界天气最好的时候。千万别在雨天去爬山,一则路滑,二则哪怕只是细雨,山顶也会有很大的雾,能见度很低,雨后的一两个小时内去山顶观景最好,那时雾已散至山腰,只有峰顶露着一角,往下看去座座山峰间云雾缭绕,恰似仙境一般。千万别在很热的天去爬山,一则体力消耗太大,二则几处山顶均无绿阴,实在会把你美好的感觉统统给蒸发掉。
广西·桂林
桂林、漓江、阳朔、龙胜双飞五日 到桂林游漓江,主要是从桂林乘船顺流而下至阳朔这83公里的水程。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山、磨盘山、冠岩、秀山、仙人推磨、黄布倒影、螺蛳山、碧莲峰、书童山等。这里的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漓江景色之奇还在水光山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兴坪为漓江畔一古镇,此处碧水湾湾,青山逶迤,景色如画。镇前有深潭,清澈而不见底。镇后山上有株古榕,干粗数围,枝丫婆娑,浓荫如盖,别有情趣。
龙胜距桂林100公里,是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传统、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壮观的龙脊梯田令人惊叹,密林峡谷中的温泉,是旅游者避暑、疗养的极佳去处。
特别亮点———阳朔
阳朔夜景 阳朔绝对是个安详闲散的小城,是拒绝那种走马观花的过客的,它闲适到让人一踏上那块地方就忍不住想“堕落”。西街上不同特色的酒吧让“堕落”者们感觉到愈堕落愈快乐,认识阳朔完全可以从西街开始到西街结束。西街内虽然是安步代车,但是却是一切极酷极动的玩家出发点,这里提供关于阳朔所有运动的工具。当然,它更是动之后的归宿,没理由不握一杯卡布其诺咖啡蜷在“明园”的二楼听雨,或者干脆去“月光下”要杯桂花茶看书晒太阳。到了阳朔,想不小资都不行。
阳朔最多的就是水,除了最明显的漓江,就是那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池塘和小湖。水,清一色的都能见底,所有的鱼在人眼皮底下溜来溜去。眼花的时候,就觉得整个一个小城都是飘在水上的。所以竹排一旦飘过了遇龙桥,也就当自己是神仙了。
大亚贴心提示:阳朔对攀岩者来说都很熟悉了,完美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天然的攀岩胜地。在阳朔县周边旅游可坐船也可坐车,但有趣又最节省开支的是租一辆自行车。因为阳朔的各个景点相距很远,相距不超过10千米。自行车每天租金大约十元左右,最好同时买双手套。买上一份地图,月亮山、福利镇,大榕树,遇龙桥,随意选择一条路线,沿途都会有迷人的风光。阳朔住的地方比较紧张,但有的酒吧有住宿,价格还可以。可以考虑去桂林的文明古镇,因为那些地方大多可以不用买门票的,车费和住宿都可以接受,有条件的还可以去当地的人家住,但是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文 /粟米图片摘自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责任编辑:张焱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