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艺术成交活跃,博览会论坛聚焦“中国市场热” 近几年来,很多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卖价能像博览会里王度的这件作品一样“一飞冲天”,却往往忽视了稳定的价格必须“脚踏实地”。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本报讯 (记者周文翰)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开幕三天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前景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热点。
在博览会现场,中国概念继续发酵,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成交最为活跃,法国画廊GalerieLaurentGodin拿来的两件法籍华人王度的作品已经卖出,而北京现在画廊挂出的画作大半被外国买家买去。在博览会同期举办的论坛上,多位专家警告说,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泡沫和炒作需要加以警惕。
事实上,中国概念不仅表现在博览会上,许多没有参加博览会的画廊这几天也是生意繁忙,因为许多参展画商都在798、草场地、宋庄等画廊、艺术家聚居地买进艺术品。最近从意大利一个艺术品博览会归来的帝门艺术中心人士也表示,国内艺术家作品非常热门,“我们带去年轻组合UNMASK的作品到米兰展览,全卖光了,而且是意大利人买的,他们不在乎有没有所谓中国符号,而是看作品本身的成熟度”。
韩国画廊协会秘书长也注意到中国市场的火热,他形容说现在中国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也提出中日韩三国应该合作,形成一个国际性的东亚艺术体系,“博览会也可以在形成东亚艺术体系方面进行合作,比如今年有14家韩国画廊参加中国国际博览会,我们画廊协会对此非常支持”。
在博览会之外,不少外国艺术家对北京繁忙的建筑场景、拥堵的交通印象深刻。有作品参展的美国著名摄影家拉尔夫·吉布森(RalphGibson)说,北京现在的情形让他想到了纽约的成长,“纽约是个丰富、混杂而饱含生命力的城市,那里的场景似乎跃跃欲出,等待摄影师去拍摄一样,在今天的北京我也体验到这种生长的力量”,他说,他将用莱卡为他特制的相机拍摄这座城市。
专家观点
巴黎东京宫美术馆创始人之一塞恩斯:
潮流是个危险的东西
1988年中国艺术家陈箴像记者似的在巴黎一个展览会上问我,“你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有权进入现代艺术世界中,能够在巴黎办艺术展览”。此后,他花了后两年时间给我们呈现了一系列艺术品,而且这些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于我以前看到的任何作品。
和上世纪80年代不同,现在中国艺术家越来越成为国际艺术界的潮流,但是其中是有风险的。过去30年我看到北欧、俄罗斯市场每十年都有变化,有新的潮流出现,可是现在我们连其中一个艺术家的名字也记不住了,潮流是个危险的东西。现在我的建议是要特别小心,我听说到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开价简直是疯了。现在很多西方人跑到中国来,一定要当心自己的钱包。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
西方对中国艺术有误读
上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还是“中国国内事件”,与国际艺术界没有什么实际关系,国内艺术家多数在模仿、在抄袭、学习,除了徐冰、黄永砯等少数人,多数人缺少个人意识。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后,艺术界形成一次创作上的爆发,此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国际时间”,比如一大帮人都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当时有个美国记者所罗门曾来北京采访,之前他曾到前苏联采访当代艺术的发展历史,出来的报道很轰动,所以他也到北京来采访中国艺术,但是我发现他不是用文化的眼光而是用政治的眼光看中国当代艺术,比如方力钧上《纽约时报》的那张画,明明画的是一个人在打哈欠,而图片说明说“表现中国人在呐喊”。
音乐制作人、收藏家姚谦:
不要静观中国艺术市场
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很热,当然有泡沫,但是好的艺术家的作品行情还是会继续涨,其他的可能90%的都要掉下去,但是要说哪一年掉下去,我可猜不出来。
大家不要静态地看中国艺术市场。不久前华人当代艺术在纽约拍卖得很好,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同期举行的印度当代艺术拍卖得最好,参加拍卖的艺术品数量是中国的二分之一,但是总成交额好像是中国专场的一倍半。当然,印度当代艺术也面临泡沫化问题。作为华人,我还是最看好中国当代艺术。我发现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技巧都是一流的,但是在观念上他们还处于抒发内心苦闷的阶段,还没有超越自身感性持续创作,这限制了他们的境界。
采写/本报记者 周文翰《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